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论文题目怎么写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论文题目怎么写

发布时间: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论文题目怎么写

编号论文题目 国际石油价格研究 亚洲共同市场展望 人民币升值的利弊评估 国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与环境保护 切实注重“三农问题” 全面取消农业税的意义与作用研究 如何看待“房地产热”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 振兴中华商业,弘扬“老字号”传统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研究 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研究 银行不良资产构成研究及解决对策。 企业研发项目投资与企业绩效研究 企业资金约束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日本式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 论战后日本东亚区域合作政策及其走势 美、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比较研究及启示 日本通货紧缩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及其效果评价 日本经济的重振与中日经贸关系 如何引导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就业和再就业研究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意义 我国民营企业的现状和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农业产业化研究 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电子商务下的市场营销 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 国有银行商业化的障碍与改革措施 我国加入WTO后的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中国城镇就业问题研究 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研究 利率市场化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 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 中国制造业发展分析 中国养老金投资及其与资本市场发展之间的关系 中国投资连接保险产品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中国汽车贷款问题研究 中国城市用水的水价问题研究 控制城市空气污染的政策性工具分析 我国可持续经济增长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及其对策 如何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策略 振兴我国农村经济的思考 建立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和谐社会 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 略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 中国品牌(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中国对外区域经济战略 CEPA实施对大陆和港澳的影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和东亚经济合作 利率自由化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中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当前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及其特点 美元汇率变动的影响 石油价格变动的影响和中国的能源战略 中国纳税人意识研究 预扣制下所得税意识研究 电子商务税收问题 个人所得税的收入调节功能分析 增值税改革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跨国银行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研究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独资化”趋势的动因分析 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及上市 中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分析 银监会与中国银行业监管和改革 我国农村金融问题研究 我国政策性银行改革研究 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与风险防范研究 国际金融监管模式比较研究 论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的意义 收入分配方式与政策分析 海峡两岸经济的互补性 中国与东盟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意义 发达国家主张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中国中、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东北经济发展的分析 中国外贸进出口结构的变化与特点 中国屡遭国外反倾销起诉的主要原因 中国如何利用WTO规则参与全球公平竞争 和谐企业建设的分析 对企业领导层实行年薪制的评析 中国汽车业发展前景研究 中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 外商投资优惠政策国际比较 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研究 论外贸出口中的“以质取胜”的战略意义 WTO与区域合作的互补竞争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与障碍 人民币汇率调整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入世”后中国反倾销的特点及前景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有关对策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工业化过程中的农业问题 房地产泡沫研究 房地产价格分析 收入差异分析 中国农业保险初探 保险投资的风险与防范 投资银行问题研究 公司财务 行为金融学有关问题的研究 中国证券市场实证分析 组织行为学中的自组织行为与社会实践 沟通与冲突化解的案例思考 理性人假设与经济学思维 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同质化弊端 劳动力流动的障碍与成本 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研究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研究 金融混业经营研究 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研究 市场竞争中的企业行为研究 当代国际贸易中政府的作用 金融监管与金融自由化 经济转轨与俄罗斯民族资本的发展 投资自由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投资自由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内地与澳门特色经贸关系进展与展望 21世纪中国国际投资政策建议 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 反倾销问题研究 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 贸易自由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方式 对财政权与事权关系问题的认识 基层财政问题及解决途径 论政府间财政关系得协调 中国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CEPA的实施与港商对内地投资的机遇和前景 国际风险投资政策与投资新动向 PDI与国内汽车行业重组 PDI与国内信息产业重组 PDI与国内家电产业重组 PDI与国内高科技产业重组 PDI与国内纺纺织业重组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改革模式研究 农村金融发展的分析 次贷危机分析 CPI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农村土地流转研究 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分析 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企业文化建设 中国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分析

低碳经济是热门,研究成果比较多,相对比较好写,建议的题目如下: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研究低碳经济发展研究低碳经济金融支持研究

论当前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会计部分1、 会计假设的历史演变及其未来发展2、 谈谈会计国际化问题3、 略论我国会计模式的构建4、 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重心的转移5、 浅谈人力资源的计量方法6、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职能的转变7、 浅谈市场经济与会计的服务职能8、 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特殊性9、 从虚拟公司的兴起谈会计主体假设10、 论环境会计主体的内涵及表现形式11、 从会计环境的变化看我国实证会计范式的发展12、 浅析实证会计理论13、 论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的本质特征及管理14、 浅论人力资源会计15、 论21世纪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面临新的挑战16、 论会计控制对象──受托责任的完成过程和结果17、 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基础及其确认与计量18、 试论会计方法的选择和应用19、 构建宏观会计与战略会计的初步设想20、 论稳健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21、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22、 浅谈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核算方法23、 切实加快传统会计教学模式改革24、 中国传统会计文化的若干特征25、 浅析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确定26、 知识经济与会计创新--人力资源、无形资产会计理论的探讨27、 刍议权责发生制28、 试论会计信息的失真29、 论商誉及其会计处理30、 初探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平行、互动关系31、 浅谈我国会计服务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32、 虚拟公司对传统会计的挑战33、 会计学与法学的边缘学科探析34、 知识经济对会计报告模式的挑战35、 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识别与防范36、 虚假会计信息探源与对策37、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理论的挑战38、 会计国际化的新格局及我们的对策39、 浅谈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40、 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41、 会计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作用42、 浅议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43、 会计信息本身的局限性及其对策44、 证券市场发展对会计的影响45、 我国会计现代化的哲学思考46、 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探讨47、 试论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48、 试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49、 非货币交易会计问题研究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论文题目

一、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制度分析非国有化水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一个非国有经济逐步发育壮大的渐进式改革,一个地区非 一、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制度分析   非国有化水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一个非国有经济逐步发育壮大的渐进式改革,一个地区非国有经济份额的不同反映了其受制度影响的差异。一般来说,某地区非国有经济份额越高,表明其受集中计划体制控制和影响的范围越小,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也就越高。理论上讲,一方面,非国有经济由于硬的预算约束,其效率比国有经济高:另一方面,非国有化可以打破国有经济的垄断,从而降低国有经济的X——无效率。因此非国有化作为制度因素可以决定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到1994年,东部沿海地区的国有企业份额已降至小于33%,而中部地区的比重为5%,西部地区则高达70%;在工业总产值中,东部沿海地区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比例为3∶7,而中西部地区为6∶4。可见,所有制结构在东西部地区的差异,必然对区域差距的扩大产生很大影响。   市场化与开放程度,这反映了经济增长制度环境的变化。我国改革的渐进性决定了市场化进程和开放程度具有渐进性质。市场化程度作为制度变量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由两方面决定:一、市场化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市场化程度的差异就决定了不同区域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二、市场化程度提高可以加速要素流动,区域经济增长在不同市场化层次的区域因要素吸纳能力的差异而不同。据有关调查,从我国市场发育的完善程度看,其中市场发育水平排在前14位的省份中沿海地区就占了12个,其中广东省的市场化指数居全国之首,为2%;而西部的青海省则为最后一位,市场化指数仅为8%。1991年,东部地区的出口依靠度为08%,其中广东已达28%,而西部地区只有72%。   至于对外开放程度,在体制改革之初,完全是由制度因素决定的,随着体制改革深化,开放度的差异受制度因素的影响在减弱,但最初的开放度差异所决定的经济增长制度环境的差异和影响不可能很快消除,因而开放度也成为一个制度变量决定着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理论上讲,其一,参与国际分工的不同可以影响一个区域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水平和治理水平,沿海地区由于便利的开放条件和较高的开放水平,技术进步的速度大大快于内陆地区;其二,出口企业的效率由于受国际竞争的影响而比内销企业高。而至1994年,我国东部地区的开放度已达到83%,而中西部分别仅为54%和45%。这样,开放程度作为制度因素影响了经济活动空间的扩展、技术外溢和治理水平的提高,从而决定了区域经济增长差异。 制度变迁方式与非正式制度安排   一方面,我国改革模式是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渐进改革模式,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是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综合体。由于东西部制度变迁方式不同不可避免地产生区域性时滞。我国改革试点大都选择在东部地区,作为制度创新主体的东部地方政府、企业、个人往往在原有制度边际上“打擦边球”,追求自身潜在利润最大化,而中心政府然后根据个别省、地区的边际制度创新所得经验推而广之,这本身已形成制度变迁的区域性时滞。建国后向中西部地区偏移的经济发展战略使计划经济对其影响相应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中西部的部分制度需求,这使中西部地区在接受改革以来强制性制度供给的“消化和吸收”中,有很大不适应。中西部对旧制度强大的路径依靠必然会使现有制度的所得利益者力图阻碍制度变迁,从而与新制度摩擦成本也较大。而东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沉淀相对较浅,建立新制度的实施成本要小于新旧制度替代的摩擦成本。这样,东西部制度变迁由于各自的成本不同也造成区域上时滞,从而带来了东西部差距扩大。   另一方面,东西部不同的非正式制度安排也影响了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东部一直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科技、教育、文化水平较为先进,人们的商品经济意识较为浓厚,法制观念、开放意识较强,对新观念、新思想的接收较快;而西部地区大都为闭塞落后的地域,科技文化水平落后,市场经济意识较为薄弱,封闭、保守思想、狭隘观念受落后的传统文化底蕴的“遗传”较多,这样人们对新观念,新思想接受能力较差。正是由于东西部这种具有内在传统根性和历史积淀的非正式制度安排不同从而也生成东西差距的扩大。   总之,在区域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一定条件下,外生的制度因素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非传统因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这迫切需要制度创新来协调区域经济增长、缩小差距。 二、以制度创新促进西部大开发   非国有化水平、市场化程度和开放程度等制度变量是转型时期经济增长区域差异的显著决定因素。要缩小和消除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加快西部大开发,可供选择的路径必然是加快西部改革与制度创新的步伐,要以提高西部地区利用市场的机会和发展的能力为目标,扩大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建立和完善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深化西部农产品价格和流通体制改革,促进地区间专业化程度,使西部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   发展地区立法,保持政策的一贯性的连续性。地区发展的立法,比地区政策具有更强的体制性协调功能。从国外地区发展的经验来看,一系列的区域政策,包括区域资助的重点等,都是根据这些法律和法规建立和提出的。英国区域政策的开端就是来自于“非凡地区法”,以后区域政策的发展基本上就是一系列有关立法来实现的。原联邦德国也非常强调区域政策的立法化,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区域经济政策的法律和法规,如“联邦区域规划法”、“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改善区域经济结构的共同任务法”、“联邦区域规划纲要”等,我国西部的大开发,也需要一系列比较详尽的法律和法规来加以保证。   加快西部非正式制度变迁步伐,鼓励组织,个人进行制度创新。中西部地区,由于地理区位影响,社会文化特征长期处于一种较为封闭的环境中自我循环,很难及时和轻易接受外界的新生事物和信息。因而努力提高西部地区的教育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建立开放的劳动力流动机制,移风易俗,加强信息工程建设,是加快非正式制度变迁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制度变迁中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相容性的重要途径。同时,由于目前西部地区制度变迁的主体是政府,依靠政府强制性推动的制度变迁难以满足西部对自身潜在利润的挖掘,从而形成制度供给的“瓶颈”,因此,在努力调整财产关系同时,要鼓励国有和非国有经济组织,地方政府,个人进行制度创新,满足制度服务要求,突破制度供给的“瓶颈”。   总之,经验表明,假如只注重对不发达地区的财力援助,而忽视其制度改善,其结果是不尽人意的。战后意大利各届政府为开发南部花费了巨大的力量,投入了庞大的物力和资金,但南北差距仍然很大,之所以如此,从根本上说,就是制度变革不彻底,多方面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一些在开发落后地区中取得较好成效的国家,都很重视对该地区的制度改善。如西班牙在不发达地区开发中都辅以一定的社会改革,以便使结构、资金、组织更合乎现代化要求。英国政府在援助不发达地区时也注重于解除一些不利于受援地区经济发展的限制,逐步在那里形成新的有活力的经济,增强了对资金和熟练工人的吸引力。因此,促进西部大开发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西部地区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转变思想观念,创造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提高政府机构和经济治理部门的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使西部地区的优势充分发挥,以吸引东部地区和海外资金等要素流入,假如西部地区的制度变革滞后,市场经济发展不起来,那么对西部的政策倾斜和转移支付最终将蜕变为保护落后的手段。

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促使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是我国21世纪发展战略的主要议题。障碍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系列因素有环境因素、人口因素、政策因素、经济结构因素,探明这些因素的作用机理,有利于今后中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和对策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西部农村经济发展较以前相比有了很大进步,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但与东部地区横向比较,却存在着差距不断扩大的态势,由此引起了人们的强烈震撼。基于此,使我们深深感到对这种差距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的必要性。通过分析,也才有可能对症下药,探寻出实现未来中西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进而追赶发达地区。 一、对环境因素的分析 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是在一定的环境空间中进行的。自然环境的优劣和社会环境的好坏,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从自然环境看,我国中西部省区的农村大多数地处山区,农业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农民居住与生存环境也普遍恶劣,尤其是西部地区,集中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以及大面积的戈壁沙漠和红土溶岩,土地贫瘠,低温缺水,灾害频繁,使得农业生产中所必须具备的光、热、水、气、土五大基本要素配比失衡,致使农业生产发展的环境条件极为不良。在西北地区,虽然光照较为充足,但因水资源的极度缺乏使干旱频发,作物枯死,有些情况下还会发生严重的人畜饮水困难。这些灾害的发生不仅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低下,而且还引致其波动性的加剧。在新疆、青海、西藏等农牧业生产区,农业生态环境亦同样恶化严重,干旱风沙,低温少热的环境,不仅使得农作物生长季节极短,而且还经常在作物可生长的有效季……

学术堂整理了20个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1、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2、探析艺术品市场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影响  3、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探讨  4、清末民国时期四川烟草业与地域社会经济初论  5、基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管理模式探究  6、社会经济发展与电力需求关联研究综述  7、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计问责的内涵与实现途径  8、统计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9、雾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治理对策--基于无锡地区的探索  10、我国房地产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  11、"营改增"对我国社会经济及企业的意义  12、浅析我国房地产行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3、新常态下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14、电子商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演进路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展开  15、新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城市经营的定位转变  16、干旱区耕地景观格局碎化特征及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分析  17、关于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影响的机理和途径的探讨  18、民航安全状况与社会经济指标关联分析  19、新媒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简析  20、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困境与策略选择

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研究 加快中西部开发,借以扩大内需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分析论人力资本的节约略论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初步设想从人力资本结构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可选为你所用。这些题目看似大,其实你选准切入的角度,是容易展开的。祝你顺利!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论文

比东部差一点!

自从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以来,国家提出了西部开发的重点举措,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提高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用于西部地区的比例;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实行土地和矿产资源优惠政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大好机会。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西部。但从以往的情况来看,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涉足较少。西部地区对国内投资还是外资企业来说,总体上还是一块处女地,分析研究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基础的区域差异以及投资环境的区域差异,为有效地改善投资环境、科学地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依据。由于西藏地区特殊,本文只分析西部11省市的投资环境状况。     1 评价内容及指标体系   1 评价指标的选取   遵循综合性与针对性、可操作性与可比性、有反映、监测、预警功能和国际惯例等原则[1],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取舍法,并结合满意度法及省域投资环境评价目的[2,3],同时考虑资料的可获取性[4],建立了西部11省市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在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的分配中,笔者重点强调了基础设施、经济环境两个方面。第一,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对外联系的基础;第二,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利益。第三,虽然西部地区以资源丰富见长,但资源优势不等于经济优势,投资者的利益与经济密切相关,因而资源的权重较小。   2 指标的量化   1 综合分值的计算   综合分值是指在相应权重之下某地某组指标各观测值与区域同指标的最大观测值的比值之和,其计算模型:   附图{F107O609}   式中{F107O610}表示第1层第k个要素的综合值;{F107O611}表示第1层第k个要素对应的第2层第j个指标的权重;{F107O612}表示i地第1层第k个要素对应的第2层第j个指标的观测值。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论文选题

论当前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低碳经济是热门,研究成果比较多,相对比较好写,建议的题目如下: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研究低碳经济发展研究低碳经济金融支持研究

一、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制度分析非国有化水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一个非国有经济逐步发育壮大的渐进式改革,一个地区非 一、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制度分析   非国有化水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一个非国有经济逐步发育壮大的渐进式改革,一个地区非国有经济份额的不同反映了其受制度影响的差异。一般来说,某地区非国有经济份额越高,表明其受集中计划体制控制和影响的范围越小,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也就越高。理论上讲,一方面,非国有经济由于硬的预算约束,其效率比国有经济高:另一方面,非国有化可以打破国有经济的垄断,从而降低国有经济的X——无效率。因此非国有化作为制度因素可以决定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到1994年,东部沿海地区的国有企业份额已降至小于33%,而中部地区的比重为5%,西部地区则高达70%;在工业总产值中,东部沿海地区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比例为3∶7,而中西部地区为6∶4。可见,所有制结构在东西部地区的差异,必然对区域差距的扩大产生很大影响。   市场化与开放程度,这反映了经济增长制度环境的变化。我国改革的渐进性决定了市场化进程和开放程度具有渐进性质。市场化程度作为制度变量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由两方面决定:一、市场化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市场化程度的差异就决定了不同区域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二、市场化程度提高可以加速要素流动,区域经济增长在不同市场化层次的区域因要素吸纳能力的差异而不同。据有关调查,从我国市场发育的完善程度看,其中市场发育水平排在前14位的省份中沿海地区就占了12个,其中广东省的市场化指数居全国之首,为2%;而西部的青海省则为最后一位,市场化指数仅为8%。1991年,东部地区的出口依靠度为08%,其中广东已达28%,而西部地区只有72%。   至于对外开放程度,在体制改革之初,完全是由制度因素决定的,随着体制改革深化,开放度的差异受制度因素的影响在减弱,但最初的开放度差异所决定的经济增长制度环境的差异和影响不可能很快消除,因而开放度也成为一个制度变量决定着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理论上讲,其一,参与国际分工的不同可以影响一个区域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水平和治理水平,沿海地区由于便利的开放条件和较高的开放水平,技术进步的速度大大快于内陆地区;其二,出口企业的效率由于受国际竞争的影响而比内销企业高。而至1994年,我国东部地区的开放度已达到83%,而中西部分别仅为54%和45%。这样,开放程度作为制度因素影响了经济活动空间的扩展、技术外溢和治理水平的提高,从而决定了区域经济增长差异。 制度变迁方式与非正式制度安排   一方面,我国改革模式是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渐进改革模式,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是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综合体。由于东西部制度变迁方式不同不可避免地产生区域性时滞。我国改革试点大都选择在东部地区,作为制度创新主体的东部地方政府、企业、个人往往在原有制度边际上“打擦边球”,追求自身潜在利润最大化,而中心政府然后根据个别省、地区的边际制度创新所得经验推而广之,这本身已形成制度变迁的区域性时滞。建国后向中西部地区偏移的经济发展战略使计划经济对其影响相应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中西部的部分制度需求,这使中西部地区在接受改革以来强制性制度供给的“消化和吸收”中,有很大不适应。中西部对旧制度强大的路径依靠必然会使现有制度的所得利益者力图阻碍制度变迁,从而与新制度摩擦成本也较大。而东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沉淀相对较浅,建立新制度的实施成本要小于新旧制度替代的摩擦成本。这样,东西部制度变迁由于各自的成本不同也造成区域上时滞,从而带来了东西部差距扩大。   另一方面,东西部不同的非正式制度安排也影响了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东部一直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科技、教育、文化水平较为先进,人们的商品经济意识较为浓厚,法制观念、开放意识较强,对新观念、新思想的接收较快;而西部地区大都为闭塞落后的地域,科技文化水平落后,市场经济意识较为薄弱,封闭、保守思想、狭隘观念受落后的传统文化底蕴的“遗传”较多,这样人们对新观念,新思想接受能力较差。正是由于东西部这种具有内在传统根性和历史积淀的非正式制度安排不同从而也生成东西差距的扩大。   总之,在区域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一定条件下,外生的制度因素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非传统因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这迫切需要制度创新来协调区域经济增长、缩小差距。 二、以制度创新促进西部大开发   非国有化水平、市场化程度和开放程度等制度变量是转型时期经济增长区域差异的显著决定因素。要缩小和消除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加快西部大开发,可供选择的路径必然是加快西部改革与制度创新的步伐,要以提高西部地区利用市场的机会和发展的能力为目标,扩大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建立和完善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深化西部农产品价格和流通体制改革,促进地区间专业化程度,使西部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   发展地区立法,保持政策的一贯性的连续性。地区发展的立法,比地区政策具有更强的体制性协调功能。从国外地区发展的经验来看,一系列的区域政策,包括区域资助的重点等,都是根据这些法律和法规建立和提出的。英国区域政策的开端就是来自于“非凡地区法”,以后区域政策的发展基本上就是一系列有关立法来实现的。原联邦德国也非常强调区域政策的立法化,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区域经济政策的法律和法规,如“联邦区域规划法”、“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改善区域经济结构的共同任务法”、“联邦区域规划纲要”等,我国西部的大开发,也需要一系列比较详尽的法律和法规来加以保证。   加快西部非正式制度变迁步伐,鼓励组织,个人进行制度创新。中西部地区,由于地理区位影响,社会文化特征长期处于一种较为封闭的环境中自我循环,很难及时和轻易接受外界的新生事物和信息。因而努力提高西部地区的教育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建立开放的劳动力流动机制,移风易俗,加强信息工程建设,是加快非正式制度变迁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制度变迁中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相容性的重要途径。同时,由于目前西部地区制度变迁的主体是政府,依靠政府强制性推动的制度变迁难以满足西部对自身潜在利润的挖掘,从而形成制度供给的“瓶颈”,因此,在努力调整财产关系同时,要鼓励国有和非国有经济组织,地方政府,个人进行制度创新,满足制度服务要求,突破制度供给的“瓶颈”。   总之,经验表明,假如只注重对不发达地区的财力援助,而忽视其制度改善,其结果是不尽人意的。战后意大利各届政府为开发南部花费了巨大的力量,投入了庞大的物力和资金,但南北差距仍然很大,之所以如此,从根本上说,就是制度变革不彻底,多方面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一些在开发落后地区中取得较好成效的国家,都很重视对该地区的制度改善。如西班牙在不发达地区开发中都辅以一定的社会改革,以便使结构、资金、组织更合乎现代化要求。英国政府在援助不发达地区时也注重于解除一些不利于受援地区经济发展的限制,逐步在那里形成新的有活力的经济,增强了对资金和熟练工人的吸引力。因此,促进西部大开发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西部地区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转变思想观念,创造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提高政府机构和经济治理部门的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使西部地区的优势充分发挥,以吸引东部地区和海外资金等要素流入,假如西部地区的制度变革滞后,市场经济发展不起来,那么对西部的政策倾斜和转移支付最终将蜕变为保护落后的手段。

1、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与对策2、网络经济下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研究——以**行业为例3、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及其发展——以动漫产业为例4、我国工业污染的现状及其对策——以**地区为例5、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理论及其应用6、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绩效管理7、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8、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建立——以**企业(行业)为例9、农民合作社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研究——基于**合作社的案例分析10、中小企业商业信用的发展及其管理11、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实施12、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角度13、大型企业管理层员工激励机制研究14、企业文化建设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研究15、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研究16、危机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探讨17、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主动性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18、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路径分析19、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作用研究20、我国“民工荒”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21、新农村建设吸引人才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22、中国城镇居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问题及对策23、当前我国企业新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24、中国医疗保险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25、我国城镇失业成因与对策研究26、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27、家族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其提升28、中小型民营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及其对策分析29、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30、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以**产品为例31、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渠道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32、中小企业文化建设途径分析——以**行业企业为例33、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研究34、中国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以**地区为例35、国有商业银行行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与实施36、提高中小企业员工培训有效性的对策研究37、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以**地区为例38、西部地区三大产业的有序发展研究——以**市为例39、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价研究40、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绩效考评方法及其应用41、中国西部中小民营企业薪酬制度研究42、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及其应用43、电子商务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44、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45、中国债券市场发展问题及对策46、职业教育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研究47、农民工工资权益保障研究48、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49、我国劳动力就业出路与对策研究50、我国农村金融脆弱性及风险防范51、我国农村能源问题研究52、我国中小企业现金流量质量的分析53、可持续发展与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研究54、我国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55、我国农村金融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56、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及政策建议57、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58、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59、企业薪酬激励功能的实现及其提升60、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途径研究61、我国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分析与对策研究62、企业利润的造假及识别的分析63、中国西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64、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65、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消费增长的促进作用研究66、国家公务员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现状及其改进67、农地流转问题的研究分析68、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69、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研究70、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71、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72、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73、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74、中国农民收入情况调查及增收对策研究——以**地区为例75、非关税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影响研究76、农村商业银行农户小额信贷的问题及其对策77、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78、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环境污染问题研究79、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80、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81、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途径及其效应分析82、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的作用研究83、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84、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优化研究85、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分析86、农业结构调整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87、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增收问题研究88、对我国农地流转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89、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研究90、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的职业教育问题研究91、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耕地抛荒问题探析92、我国农业科技投资问题分析93、我国发展观光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94、农村剩余劳动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论文题目大全

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研究 加快中西部开发,借以扩大内需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分析论人力资本的节约略论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初步设想从人力资本结构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可选为你所用。这些题目看似大,其实你选准切入的角度,是容易展开的。祝你顺利!

会计部分1、 会计假设的历史演变及其未来发展2、 谈谈会计国际化问题3、 略论我国会计模式的构建4、 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重心的转移5、 浅谈人力资源的计量方法6、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职能的转变7、 浅谈市场经济与会计的服务职能8、 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特殊性9、 从虚拟公司的兴起谈会计主体假设10、 论环境会计主体的内涵及表现形式11、 从会计环境的变化看我国实证会计范式的发展12、 浅析实证会计理论13、 论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的本质特征及管理14、 浅论人力资源会计15、 论21世纪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面临新的挑战16、 论会计控制对象──受托责任的完成过程和结果17、 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基础及其确认与计量18、 试论会计方法的选择和应用19、 构建宏观会计与战略会计的初步设想20、 论稳健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21、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22、 浅谈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核算方法23、 切实加快传统会计教学模式改革24、 中国传统会计文化的若干特征25、 浅析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确定26、 知识经济与会计创新--人力资源、无形资产会计理论的探讨27、 刍议权责发生制28、 试论会计信息的失真29、 论商誉及其会计处理30、 初探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平行、互动关系31、 浅谈我国会计服务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32、 虚拟公司对传统会计的挑战33、 会计学与法学的边缘学科探析34、 知识经济对会计报告模式的挑战35、 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识别与防范36、 虚假会计信息探源与对策37、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理论的挑战38、 会计国际化的新格局及我们的对策39、 浅谈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40、 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41、 会计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作用42、 浅议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43、 会计信息本身的局限性及其对策44、 证券市场发展对会计的影响45、 我国会计现代化的哲学思考46、 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探讨47、 试论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48、 试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49、 非货币交易会计问题研究

低碳经济是热门,研究成果比较多,相对比较好写,建议的题目如下: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研究低碳经济发展研究低碳经济金融支持研究

一、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制度分析非国有化水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一个非国有经济逐步发育壮大的渐进式改革,一个地区非 一、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制度分析   非国有化水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一个非国有经济逐步发育壮大的渐进式改革,一个地区非国有经济份额的不同反映了其受制度影响的差异。一般来说,某地区非国有经济份额越高,表明其受集中计划体制控制和影响的范围越小,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也就越高。理论上讲,一方面,非国有经济由于硬的预算约束,其效率比国有经济高:另一方面,非国有化可以打破国有经济的垄断,从而降低国有经济的X——无效率。因此非国有化作为制度因素可以决定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到1994年,东部沿海地区的国有企业份额已降至小于33%,而中部地区的比重为5%,西部地区则高达70%;在工业总产值中,东部沿海地区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比例为3∶7,而中西部地区为6∶4。可见,所有制结构在东西部地区的差异,必然对区域差距的扩大产生很大影响。   市场化与开放程度,这反映了经济增长制度环境的变化。我国改革的渐进性决定了市场化进程和开放程度具有渐进性质。市场化程度作为制度变量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由两方面决定:一、市场化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市场化程度的差异就决定了不同区域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二、市场化程度提高可以加速要素流动,区域经济增长在不同市场化层次的区域因要素吸纳能力的差异而不同。据有关调查,从我国市场发育的完善程度看,其中市场发育水平排在前14位的省份中沿海地区就占了12个,其中广东省的市场化指数居全国之首,为2%;而西部的青海省则为最后一位,市场化指数仅为8%。1991年,东部地区的出口依靠度为08%,其中广东已达28%,而西部地区只有72%。   至于对外开放程度,在体制改革之初,完全是由制度因素决定的,随着体制改革深化,开放度的差异受制度因素的影响在减弱,但最初的开放度差异所决定的经济增长制度环境的差异和影响不可能很快消除,因而开放度也成为一个制度变量决定着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理论上讲,其一,参与国际分工的不同可以影响一个区域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水平和治理水平,沿海地区由于便利的开放条件和较高的开放水平,技术进步的速度大大快于内陆地区;其二,出口企业的效率由于受国际竞争的影响而比内销企业高。而至1994年,我国东部地区的开放度已达到83%,而中西部分别仅为54%和45%。这样,开放程度作为制度因素影响了经济活动空间的扩展、技术外溢和治理水平的提高,从而决定了区域经济增长差异。 制度变迁方式与非正式制度安排   一方面,我国改革模式是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渐进改革模式,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是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综合体。由于东西部制度变迁方式不同不可避免地产生区域性时滞。我国改革试点大都选择在东部地区,作为制度创新主体的东部地方政府、企业、个人往往在原有制度边际上“打擦边球”,追求自身潜在利润最大化,而中心政府然后根据个别省、地区的边际制度创新所得经验推而广之,这本身已形成制度变迁的区域性时滞。建国后向中西部地区偏移的经济发展战略使计划经济对其影响相应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中西部的部分制度需求,这使中西部地区在接受改革以来强制性制度供给的“消化和吸收”中,有很大不适应。中西部对旧制度强大的路径依靠必然会使现有制度的所得利益者力图阻碍制度变迁,从而与新制度摩擦成本也较大。而东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沉淀相对较浅,建立新制度的实施成本要小于新旧制度替代的摩擦成本。这样,东西部制度变迁由于各自的成本不同也造成区域上时滞,从而带来了东西部差距扩大。   另一方面,东西部不同的非正式制度安排也影响了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东部一直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科技、教育、文化水平较为先进,人们的商品经济意识较为浓厚,法制观念、开放意识较强,对新观念、新思想的接收较快;而西部地区大都为闭塞落后的地域,科技文化水平落后,市场经济意识较为薄弱,封闭、保守思想、狭隘观念受落后的传统文化底蕴的“遗传”较多,这样人们对新观念,新思想接受能力较差。正是由于东西部这种具有内在传统根性和历史积淀的非正式制度安排不同从而也生成东西差距的扩大。   总之,在区域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一定条件下,外生的制度因素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非传统因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这迫切需要制度创新来协调区域经济增长、缩小差距。 二、以制度创新促进西部大开发   非国有化水平、市场化程度和开放程度等制度变量是转型时期经济增长区域差异的显著决定因素。要缩小和消除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加快西部大开发,可供选择的路径必然是加快西部改革与制度创新的步伐,要以提高西部地区利用市场的机会和发展的能力为目标,扩大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建立和完善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深化西部农产品价格和流通体制改革,促进地区间专业化程度,使西部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   发展地区立法,保持政策的一贯性的连续性。地区发展的立法,比地区政策具有更强的体制性协调功能。从国外地区发展的经验来看,一系列的区域政策,包括区域资助的重点等,都是根据这些法律和法规建立和提出的。英国区域政策的开端就是来自于“非凡地区法”,以后区域政策的发展基本上就是一系列有关立法来实现的。原联邦德国也非常强调区域政策的立法化,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区域经济政策的法律和法规,如“联邦区域规划法”、“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改善区域经济结构的共同任务法”、“联邦区域规划纲要”等,我国西部的大开发,也需要一系列比较详尽的法律和法规来加以保证。   加快西部非正式制度变迁步伐,鼓励组织,个人进行制度创新。中西部地区,由于地理区位影响,社会文化特征长期处于一种较为封闭的环境中自我循环,很难及时和轻易接受外界的新生事物和信息。因而努力提高西部地区的教育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建立开放的劳动力流动机制,移风易俗,加强信息工程建设,是加快非正式制度变迁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制度变迁中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相容性的重要途径。同时,由于目前西部地区制度变迁的主体是政府,依靠政府强制性推动的制度变迁难以满足西部对自身潜在利润的挖掘,从而形成制度供给的“瓶颈”,因此,在努力调整财产关系同时,要鼓励国有和非国有经济组织,地方政府,个人进行制度创新,满足制度服务要求,突破制度供给的“瓶颈”。   总之,经验表明,假如只注重对不发达地区的财力援助,而忽视其制度改善,其结果是不尽人意的。战后意大利各届政府为开发南部花费了巨大的力量,投入了庞大的物力和资金,但南北差距仍然很大,之所以如此,从根本上说,就是制度变革不彻底,多方面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一些在开发落后地区中取得较好成效的国家,都很重视对该地区的制度改善。如西班牙在不发达地区开发中都辅以一定的社会改革,以便使结构、资金、组织更合乎现代化要求。英国政府在援助不发达地区时也注重于解除一些不利于受援地区经济发展的限制,逐步在那里形成新的有活力的经济,增强了对资金和熟练工人的吸引力。因此,促进西部大开发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西部地区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转变思想观念,创造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提高政府机构和经济治理部门的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使西部地区的优势充分发挥,以吸引东部地区和海外资金等要素流入,假如西部地区的制度变革滞后,市场经济发展不起来,那么对西部的政策倾斜和转移支付最终将蜕变为保护落后的手段。

  • 索引序列
  •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论文题目怎么写
  •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论文题目
  •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论文
  •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论文选题
  •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论文题目大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