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时事政治论文范文大全高中

时事政治论文范文大全高中

发布时间:

时事政治论文范文大全高中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原则有: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8年6月10日至13日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在同团共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希望青少年把火红的青春奉献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丽事业。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2008年9月28日18时28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成功。执行本次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是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关键技术的国家,中华民族漫步太空的梦想终成现实。
北京奥运会
2008年8月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体育代表团以取得51枚金牌、100枚奖牌的优异成绩,第一次名列奥运会金牌榜首位,创造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奥运会以来的最好成绩。
抗震救灾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受灾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了

加强青少年艰苦奋斗作风的培养教育势在必行  当代青少年是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长大的,对于国家艰难困苦和人民艰苦创业的感受不深,易于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一些青少年的苦乐观和奋斗观也随着生活取向、行为方式的变化而产生了倾斜和错位。加强对青少年进行艰苦奋斗作风的培养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完成新时期赋予的伟大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正确分析青少年对艰苦奋斗作风淡化的表现及其危害  今天的青少年,生长在和平环境中,过着安逸、舒适、平静的生活,陶醉于“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声中,他们不真正了解中国的历史,不甚了解世界的现状,不知创业的艰辛,守业的艰难,更缺少艰苦实践的磨练。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安逸环境中的青少年,很容易滋长惰性,丧失斗志。  今天的青少年,又处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年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使青少年很容易产生追求物质生活、贪图安逸享乐、不想艰苦奋斗的倾向。而我们有些家庭和学校又往往注重物质营养,轻精神营养,重智力培养,轻思想品德培养,忽视艰苦奋斗作风培养教育的正确导向。结果在一些青年中出现了享乐主义,他们人生无动力,生活无规律,节奏拖沓,意志消沉,花钱如流水,抽烟、喝酒、追求新潮……凡此种种,令人深思和担忧。追究其原因:一方面他们对艰苦奋斗的理解停留在“艰苦朴素”和“节约闹革命”的层次上,所以物质生活提高了,生活条件改善了,便认为艰苦奋斗过时了。另一方面,缺乏对现实的认真分析,没有历史地、客观地评价现实社会,“奋斗尚可,艰苦不必”的价值取向应运而生,认为艰苦奋斗已成为旧观念,缺乏现代色彩,时代精神应是摆阔绰、讲排场、追求豪华富丽等。  2、正确认识艰苦奋斗作风的深刻含义  如何认识艰苦奋斗呢?在革命战争年代,艰苦奋斗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开创和发展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重要条件,是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具有规范性的共同的生活风范。历史发展到今天,艰苦奋斗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便具有了新的意义。现在讲艰苦奋斗,已不再是“苦行僧”、“史妹开荒”,也不是不要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科技和有益的文化成果,更不是颜渊式的甘贫,葛朗台式的守财,而必须有予以全面的理解认识。毛泽东谈艰苦奋斗是站在治国兴邦的战略角度来认识,是把它同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和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艰苦奋斗是以勤劳坚韧,克服困难为准则的推进社会改革的基本精神和人生风范。它具有两重性:一是艰苦的相对性,二是奋斗的绝对性。今天相对明天是艰苦的,明天相对后天是艰苦的,今天必须奋斗,明天、后天仍需奋斗。艰苦和奋斗是分不开的,结合起来就是创业精神,就是人生的主旋律。如果把艰苦奋斗理解得过于狭隘,就看不到艰苦奋斗是一种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力量。如果把艰苦奋斗理解得过于宽泛,就不懂得艰苦奋斗是一种先进的思想和风范。总而言之,艰苦奋斗有两层含义。从物质上讲它要求人们的生活消费必须节制在合理限度内,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提倡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从精神方面讲,艰苦奋斗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为达到目标而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思想品格和在改变现状、开创未来的过程中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无论从艰苦奋斗的含义还是从青少年所处的环境特点,加强他们的艰苦奋斗观的教育势在必行。  3、在新的形势下对广大青少年进行艰苦奋斗作风培养教育,有这样几点值得强调:  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重视对青少年进行艰苦奋斗作风的培养教育。要教育广大青少年,充分认识到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也是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和倡导的优良传统与作风。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带领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党心民心、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重要法宝。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这一法宝能否被继承并相传下去,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我们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与命运。邓小平同志在回顾我国20世纪80年代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时,曾语重心长地说:“对于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他强调:“要加强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这些教诲,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把艰苦奋斗的精神渗透到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之中。青少年处于成长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很强。我们历来强调要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艰苦奋斗的精神,是这种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世界观解决对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认识与看法问题。这种认识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而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深度与广度,是同长期艰苦的实践、锲而不舍的奋斗密切联系的,没有这种艰苦奋斗精神,就将一事无成。人生观解决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问题。人是社会的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解放与社会的进步,只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作贡献,个人才有出路,生活才有意义。为社会作出的贡献越大,个人发展的空间就越广阔,而要为社会、为人民作出贡献,也必须经过艰苦的奋斗才能办到。那种一味追求个人发展,不愿为社会、为人民作奉献的人,是不会有好前途的。价值观解决对人和事的评价与态度问题。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个根本观点出发,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判断一切是非得失的价值标准,无疑是顺理成章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同样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是一个坚持学习、反复实践、不断提高的过程,只有不懈努力、持之以恒,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从当代青少年及其成长环境的特点出发,实事求是地对青少年进行艰苦奋斗作风的培养教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广大青少年学习、生活和工作条件逐步改善,受教育的程度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烈。但是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科技、教育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在总体上还有很大差距,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很多,今后的任务还很艰巨,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决不能因为日子稍微好一点,就忘了艰苦奋斗,忘了还有数千万群众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而一味地追求高消费,铺张浪费,追名逐利,有的甚至沾染黄、赌、毒恶习,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我们如果不加强艰苦奋斗传统的教育,就可能断送大批青少年的前程,最终就会毁了社会主义事业。因此,坚持对青少年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

时事政治论文如下:  一、吃的讲营养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在逐步改变,食物消费注重结构的调整,注重讲究营养。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269元,比2000年增长3%,年均增长12%。主要表现为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农村居民人均主食消费308元,占食品消费支出的32%,比2000年下降8个百分点,各种营养较丰富的副食类消费增加,如:2005年肉及制品人均消费286元,比2000年增加149元,增长59%;水产品人均消费32元,比2000年增加14元,增长77%;水果类食品人均消费45元,比2000年增加26元,增长84%。  二、穿着讲时尚  过去农民不富裕是一衣多季,现在农民富裕了是一季多衣,而且非常注重讲究服装面料、款式、和品牌。过去的布鞋、胶鞋也被各式皮鞋、波鞋所替代。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167元,比2000年增长42%,年均增长21%。其中人均服装支出118元,比2000年增长54%,年均增长93%;购买面料支出2元,下降13%,年均下降83%。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鞋帽袜类支出40元,与2000年的32元相比,增长了11%。  三、住房讲宽敞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农村生活水平提高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大部分住上了楼房。200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309元,比2000年增长73%,年均增长33%;年末住房面积人均4平方米,比2000年多了1平方米,增长23%,年均增幅42%。其中,楼房面积6平方米,增长71%,年均增长13%,占住房总面积的12%。钢筋混凝土面积5平方米,增长64%,年均增长44%;砖木结构面积9平方米,增长33%,年均增长10%。现在农村一幢幢新房处处可见,它们不仅外观新颖漂亮,而且室内装璜考究、设施齐全、美观舒适,改变了原来基本不装修、室内没摆设的状况。  四、家电讲高档  随着收入的稳步增长,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政策的落实,农村居民一改过去买得起家电而用不起电的状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高档家用电器已不再是奢侈品,正成为农村居民生活要素的重要内容而逐步走进寻常百姓之家。截止2005年底,郴州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洗衣机30台、电冰箱29台、彩电93台,比2000年分别增长73%、61%、83%,年均增长81%、24%、72%。一些更为高档的热水器、空调等耐用消费品正在成为收入水平较高农户的消费热点。  五、交通、通讯讲便利  近几年以来,各级政府加大了为民办实事的力度,使农村交通、通讯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城乡路网四通八达,为农民使用现代化交通、通讯工具“铺平了道路”。2005年人均交通、通讯消费支出240元,比2000年增长6倍,年均增长61%,交通、通讯成为近几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其中,交通工具人均支出23元,增长8%,年均增长52%;通讯工具人均支出42元,增长2倍,年均增长23%。2005年底每百户农户拥有摩托车42辆,移动电话75部,电话61部。  六、文化娱乐丰富多彩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文教娱乐费用的支出不断增长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用于文教娱乐方面的支出344元,比2000年增长81%,年均增长52%。2005年底每百户农户拥有组合音响23台、照相机5架、家用计算机2台、高档乐器1台。  七、生活环境优美  近年来,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都得到很大改善,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2005年,全市100%的行政村通了公路,100%的行政村通了电话,100%的行政村通了电,农户住宅电话普及率已达61%,农户饮用自来水普及率达21%。森林覆盖率逐年增长,水泥硬化乡村公路里程逐年增加,城镇化率逐年提高。2005年起,我市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农民生活的提高将从制度上得以保证,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力增强。  八、人口素质提高  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与人口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十五”期间,郴州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从全市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看,2005年7-15岁农村小孩的入学率为8%,比2000年提高7个百分点。农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比重由2000年的81%上升到2005年的52%。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为6年,比2000年高3年。  郴州大手笔展示大变化 “南大门”成省级文明城市  9月27日,在全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表彰会上,郴州市成为继岳阳、常德和长沙之后,由省委、省政府正式命名的第四个省级文明城市。该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也即将圆满成功。  从“南大门”到“后花园”  1995年,是郴州2000多年建制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这年,国务院批准郴州撤地建市。但当时的郴州城市规模过小,城市人口少,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偏低,与湖南“南大门”的位置、与连通粤港澳的区位优势以及与广大市民的愿望和要求均极不相称。  为了赢得加快发展的主动权,在调查研究、审时度势、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时任市委书记的梅克保和市委、市政府一班人集思广益,确立了“加快建设湖南‘南大门’,努力营造粤港澳‘后花园’”的战略思路,变区位优势为开放优势,变交通优势为流通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推动郴州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市委、市政府的意图很明显,一方面,通过加快建设“南大门”,实施“开放带动”首选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力求使郴州的经济发展成为全省的“亮点”,并对全省开放和发展起到好的带头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营造粤港澳“后花园”,紧贴市民的需求,改善人居条件,美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建设文明城市,扩大对外开放度和知名度。  1998年,年富力强的梅克保调任衡阳市委书记,儒雅清秀的李大伦从湘西来到郴州走马上任。在对郴州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后,2000年,市委、市政府又确立了“南延东进”的城市发展战略,提出5-8年在城南新区再建一座郴州城的目标。  短短7年里,郴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近40亿元,完成大小工程项目300多个,其中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8亿元。2001年,中心城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共24个,计划总投资6亿元,完成投资3亿多元。今年,市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1个,计划完成投资7亿多元,到目前为止,完成投资6亿元。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总量再居全省第二;综合经济指标名列全省第三;利用外资总量跃升全省第二。  两大城市杰作  城市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面貌是一个地方精神风貌、投资环境、领导管理能力的综合反映。为了把城市做大做好做美,郴州市树立了“抓城市建设和管理就是抓经济”的思想,城市建设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如今,让郴州市民津津乐道的两大手笔均已建成,并开始发挥了效益。总面积达69万平方米、总投资8000多万元的五岭广场,建设资金采取以地生财方式筹集。工程从1999年10月正式动工,次年5月1日交付使用。它的建设是市委、市政府的一篇“杰作”,它在做活经营城市文章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土地是城市最大的存量资产,做活土地文章是盘活存量资产的关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盘活存量资产最有效的手段,城市建设是工业化的载体,可以说,修建一条路,带动两边土地升值,激活一批产业,从而推进工业化进程,为政府增加税源。  据统计,从1999年至2001年,郴州市城区市政基础设施总投入达8亿元,相当于前20年投资总和的20倍,其中政府直接投入只占15%,信贷投入占28%,其余57%均靠经营城市而来。今年,该市组织开展了“城镇经营建设管理效益年”活动,市城区通过市场经营又将筹资15亿元,完成11个城市建设重点项目。  郴州的第二大手笔是郴江河的治理。郴江河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近7亿元,在规划建设方面,坚持了多目标兼顾的原则。沿江道路及防洪堤坝的建设,不仅仅单纯是解决道路交通和城市防洪问题,还兼顾了改善郴江河水域生态环境,改进河道可达性与亲水性,改善沿江单位、居民生活环境,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该项目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沿江风光带的建设,充分考虑了城市居民对城市空间环境的需求。主要是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的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使人与自然更贴近、更融合。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没有个性和文化品位的城市是没有生气和灵魂的城市。在城市扩容过程中,郴州市委、市政府十分注重城市品位的提升。  郴州市在这方面的做法,一是提升城市生态品位。郴州自古为林中之邑,南宋诗人吴镒曾留下“他年休歇处,诗里识郴州”的美言,北宋词人秦观更是写下“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千古佳文。根据城市的地理和自然优势,郴州市提出了“以山壮城、以水秀城、以绿美城,把森林搬进城市,让城市变成花园”的口号,在建设中力求使基础设施、园林绿化、公共建筑和设计达到个体与群落、局部与整体、自然与色彩的和谐统一。先后修建了由人行游道、河西走廊、江滨游园等景观组成的郴江沿江风光带,建设了人民路、国庆路生态园林带、天堂温泉生态园林景区和王仙岭生态旅游区。2001年,该市实施了“5000棵大树进城工程”,今年3月又开展了“城区绿化月”活动,掀起了全民参与绿化的热潮。城区公共绿地面积都超过了省级园林城市标准。  第二大举措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人民把城市雕塑比喻为“城市的眼睛”,郴州市的城市雕塑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既注重自然景观的开发又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如“苏耽跨鹤”城雕借古寓今,折射出郴州今昔的巨大变化;“神农作耒耜于郴”城雕置身于开阔大气的五岭广场之中,显得庄严凝重,喻示着郴州悠久深厚的历史文脉。

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一个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和谐社会应是一个民主法制的社会。民主法制首先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就意味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独立人格和民主权利,尊重并维护公众的社会知情权、参与权、意志表达权和民主监督权;二是和谐社会应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社会公平与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永恒话题。我们讲公平正义,就是要针对当前多元交织、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三是和谐社会应是一个诚信友爱的社会。诚信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美德之一,现代社会的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厦的重要支柱。强调诚信友爱就是要求全社会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四是和谐社会应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活力是社会前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强化创新意识,发展先进生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都是为社会充满活力提供条件支撑。要使社会充分释放活力,必须强调“四个尊重”,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五是和谐社会应是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社会的安定有序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秩序。因此,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妥善解决和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社会安定团结,都是政法机关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六是和谐社会应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平衡,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发展循环型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都是我们近期的奋斗目标。我认为,稳定是和谐的基础,和谐是稳定的延伸,没有稳定就谈不上和谐。因此,只有社会稳定才能创建社会和谐。 长征精神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一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众所周知,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面,红军辗转十四省,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的英雄史诗。 时至今日,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昔日腥风血雨刀、枪相见的地方早已恢复安宁,当富足和安康使我们把前辈们的努力只是看作历史书中的一页时,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段历史,去善待并铭记呢?我想真正值得记忆的,能矢志不忘的都已经融汇在我们的民族集体无意识之中,通过我们的基因遗传代代相延。比如我们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纯朴敦厚……,“长征精神”是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一部分吗?或者说它和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呢?直接查证“长征精神“是不是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组成部份,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但是找出它和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其他组成部分的联系确是现在就可以作的工作。 惠于中华文明熏陶的华夏儿女,以孔孟之道、儒家学说等为基础的民族精神,除了作为修齐治平的政治理念外,还作为一种传统、一种信念存在于每一个老百姓的心中。在某些情况下就会自觉不自觉的表现出这种精神的力量。 国民旅游素质 近日,中国有关部门出台了“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提出了一些有关国民在旅游时应该遵守的具体规定和要求。报道称,出台“指南”和“公约”,是为了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塑造中国公民良好的国际形象 这几年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少数中国公民在旅游时由于种种不文明的举动与行为,受到各方的侧目和批评,也是不争的事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中国人的整体形象。中国人自己都说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而一些国人的生活陋习与文明和礼仪相去又何其远也。“指南”和“公约”中列举的一些比较典型的、国人又常常会不经意“露一手”的坏习惯,无意中让外国人留下了对中国人的不良印象。 现在中国大陆高层提倡建筑“和谐社会”,是十分及时的。只有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人们才能自觉地讲礼仪,讲文明。而要做好这一点,当政者注重社会的公正和公平,是一项重要的工程,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这中间包括建立健全的社会体制、用人制度,消灭权钱勾结,缩小贫富差距,等等。让广大的老百姓心中少点“气”,多点心情舒畅,社会就会多点“和谐”。 在这样的社会大氛围中,国民的文明和礼仪更容易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动。 一个国家的强大和进步,不仅仅体现在经济的实力上,同时也体现在公民的文明、礼仪程度上。且让世界先从中国公民的旅游文明上看到泱泱中华的大国风范和国民的良好素质吧 大庆建设卫生城市的 通过大庆建设卫生城市,市环境质量和整体功能发生了质的飞跃。主要有以下十大突破。1、城市规划经专家论证不断修编完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2、街道路桥设施建设取得了惊人变化;3、解决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问题;4、在污水无害化处理上为我省开辟了先河;5、建设了一批现代化城市形象工程;6、改善了城市饮用水质量;7、生态环保建设取得重大突破;8、结束了黄土见天、绿色草木难活的历史;9、市政工程配套建设和改造上取得可喜成绩;10、老旧城区和结合部改造上取得重大突破。 这次建设主要内容包括爱国卫生组织管理和治制建设,健康教育,市容环境卫生,公共场所、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等。 这几篇自己选吧

时事政治论文范文大全

“三农”问题是首先要关注的大事。“三农”问题不解决,中国经济要想持续稳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从目前的情况来说,由于我国农村人口比重过高,不仅使得农民的收入水平上升缓慢,城乡之间的收入差别不是缩小反而加大了。 每年在外打工的上亿农民,在城市处于最低阶层,工资水平极低。农民收入水平过低,不仅福利水平难以上升,而且导致其消费力极低,进而使得国内经济减少对外经济依赖性、扩大内需容易流为宣传口号。 要解决“三农”问题,一要创造条件让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减少农村人口占整个人口的比重;二是要用法律保障农民土地产权及土地收益,使农民进入城市拥有最基本的财富起点;三要确立农民公民权利,使得他们在自由迁移过程中不受到歧视,特别是他们的子女受到公平的基本的教育;四是在上述基础上创造农民大量涌入城市的制度环境与条件。 其次,目前市场流行着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剩余劳动力无限供应的状况已经改变。理由有二,一是中国解放后“婴儿潮”的人口35-50岁)基本上达到顶峰,劳动力人口增长将出现放缓;二是从东南沿海的情况来看,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情况开始转变为供不应求。 笔者以为,在今后的20年里,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格局将无法改变。一是中国的人口基数大,尽管“后婴儿潮”时期的劳动力人口相对减少,但绝对量并不会下降;二是随着这几年国内基本教育及高等教育大力发展,国内劳动力人口的素质越来越高,而就业机会的增长远远低于劳动力人口培养的增长;三是城市化快速发展,肯定会让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四是只要从农民工十几年来的工资收益水平增长幅度十分微小、甚至于没有增长就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劳动力供给严重过剩。在未来一段时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仍然应该是宏观经济密切关注的目标。 第三,国内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与国内居民个人储蓄成倍增长,中国是否出现了资金过剩的格局?从近几个月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来看,遏制流动性快速增加成为央行的首要任务。就目前市场的主流意见来看,国内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过剩基本是外汇占款增长过快及居民储蓄过高的结果。对于前者,只要本外币市场分割、结售汇制度不改变,在预期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是不可能放缓的。对于后者,国内外学界一直在以中国人的储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说事,但实际上,在目前的人口结构下,无论政府如何来提倡消费,无论政府把储蓄利率压到再低水平上,国内居民的储蓄并不会因此下降。 目前国内银行体系流动性过高,最根本的原因是政府管制下的低利率政策的结果。在低利率政策下,无论政府采取多少行政性措施来压制这种过多的流动性,只能是按下葫芦起了瓢,此起彼落。当大量的流动性在市场流窜时,各种资产价格就会快速上涨。如房地产市场与股市都会如此。 第四,经济生活严重的制度性利益失衡,从而使得社会财富在短期内向少数人聚集。比如,目前市场炒作严重的蓝筹股,基本上是国有企业、国有垄断性企业或政府通过严格的市场准入使得市场化不充分的行业。这些企业的好坏并非是通过市场竞争,企业努力的结果,而是通过政府垄断性政策轻易获利。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会严重弱化绝大多数民众的劳动努力程度,也是中国社会不稳定的根源。 上述都是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大事,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一个基本认识,中国经济生活将面对的困难与问题会更多。

嘿嘿h h h h h

时事政治论文如下:  一、吃的讲营养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在逐步改变,食物消费注重结构的调整,注重讲究营养。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269元,比2000年增长3%,年均增长12%。主要表现为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农村居民人均主食消费308元,占食品消费支出的32%,比2000年下降8个百分点,各种营养较丰富的副食类消费增加,如:2005年肉及制品人均消费286元,比2000年增加149元,增长59%;水产品人均消费32元,比2000年增加14元,增长77%;水果类食品人均消费45元,比2000年增加26元,增长84%。  二、穿着讲时尚  过去农民不富裕是一衣多季,现在农民富裕了是一季多衣,而且非常注重讲究服装面料、款式、和品牌。过去的布鞋、胶鞋也被各式皮鞋、波鞋所替代。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167元,比2000年增长42%,年均增长21%。其中人均服装支出118元,比2000年增长54%,年均增长93%;购买面料支出2元,下降13%,年均下降83%。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鞋帽袜类支出40元,与2000年的32元相比,增长了11%。  三、住房讲宽敞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农村生活水平提高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大部分住上了楼房。200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309元,比2000年增长73%,年均增长33%;年末住房面积人均4平方米,比2000年多了1平方米,增长23%,年均增幅42%。其中,楼房面积6平方米,增长71%,年均增长13%,占住房总面积的12%。钢筋混凝土面积5平方米,增长64%,年均增长44%;砖木结构面积9平方米,增长33%,年均增长10%。现在农村一幢幢新房处处可见,它们不仅外观新颖漂亮,而且室内装璜考究、设施齐全、美观舒适,改变了原来基本不装修、室内没摆设的状况。  四、家电讲高档  随着收入的稳步增长,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政策的落实,农村居民一改过去买得起家电而用不起电的状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高档家用电器已不再是奢侈品,正成为农村居民生活要素的重要内容而逐步走进寻常百姓之家。截止2005年底,郴州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洗衣机30台、电冰箱29台、彩电93台,比2000年分别增长73%、61%、83%,年均增长81%、24%、72%。一些更为高档的热水器、空调等耐用消费品正在成为收入水平较高农户的消费热点。  五、交通、通讯讲便利  近几年以来,各级政府加大了为民办实事的力度,使农村交通、通讯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城乡路网四通八达,为农民使用现代化交通、通讯工具“铺平了道路”。2005年人均交通、通讯消费支出240元,比2000年增长6倍,年均增长61%,交通、通讯成为近几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其中,交通工具人均支出23元,增长8%,年均增长52%;通讯工具人均支出42元,增长2倍,年均增长23%。2005年底每百户农户拥有摩托车42辆,移动电话75部,电话61部。  六、文化娱乐丰富多彩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文教娱乐费用的支出不断增长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用于文教娱乐方面的支出344元,比2000年增长81%,年均增长52%。2005年底每百户农户拥有组合音响23台、照相机5架、家用计算机2台、高档乐器1台。  七、生活环境优美  近年来,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都得到很大改善,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2005年,全市100%的行政村通了公路,100%的行政村通了电话,100%的行政村通了电,农户住宅电话普及率已达61%,农户饮用自来水普及率达21%。森林覆盖率逐年增长,水泥硬化乡村公路里程逐年增加,城镇化率逐年提高。2005年起,我市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农民生活的提高将从制度上得以保证,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力增强。  八、人口素质提高  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与人口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十五”期间,郴州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从全市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看,2005年7-15岁农村小孩的入学率为8%,比2000年提高7个百分点。农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比重由2000年的81%上升到2005年的52%。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为6年,比2000年高3年。  郴州大手笔展示大变化 “南大门”成省级文明城市  9月27日,在全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表彰会上,郴州市成为继岳阳、常德和长沙之后,由省委、省政府正式命名的第四个省级文明城市。该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也即将圆满成功。  从“南大门”到“后花园”  1995年,是郴州2000多年建制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这年,国务院批准郴州撤地建市。但当时的郴州城市规模过小,城市人口少,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偏低,与湖南“南大门”的位置、与连通粤港澳的区位优势以及与广大市民的愿望和要求均极不相称。  为了赢得加快发展的主动权,在调查研究、审时度势、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时任市委书记的梅克保和市委、市政府一班人集思广益,确立了“加快建设湖南‘南大门’,努力营造粤港澳‘后花园’”的战略思路,变区位优势为开放优势,变交通优势为流通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推动郴州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市委、市政府的意图很明显,一方面,通过加快建设“南大门”,实施“开放带动”首选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力求使郴州的经济发展成为全省的“亮点”,并对全省开放和发展起到好的带头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营造粤港澳“后花园”,紧贴市民的需求,改善人居条件,美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建设文明城市,扩大对外开放度和知名度。  1998年,年富力强的梅克保调任衡阳市委书记,儒雅清秀的李大伦从湘西来到郴州走马上任。在对郴州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后,2000年,市委、市政府又确立了“南延东进”的城市发展战略,提出5-8年在城南新区再建一座郴州城的目标。  短短7年里,郴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近40亿元,完成大小工程项目300多个,其中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8亿元。2001年,中心城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共24个,计划总投资6亿元,完成投资3亿多元。今年,市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1个,计划完成投资7亿多元,到目前为止,完成投资6亿元。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总量再居全省第二;综合经济指标名列全省第三;利用外资总量跃升全省第二。  两大城市杰作  城市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面貌是一个地方精神风貌、投资环境、领导管理能力的综合反映。为了把城市做大做好做美,郴州市树立了“抓城市建设和管理就是抓经济”的思想,城市建设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如今,让郴州市民津津乐道的两大手笔均已建成,并开始发挥了效益。总面积达69万平方米、总投资8000多万元的五岭广场,建设资金采取以地生财方式筹集。工程从1999年10月正式动工,次年5月1日交付使用。它的建设是市委、市政府的一篇“杰作”,它在做活经营城市文章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土地是城市最大的存量资产,做活土地文章是盘活存量资产的关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盘活存量资产最有效的手段,城市建设是工业化的载体,可以说,修建一条路,带动两边土地升值,激活一批产业,从而推进工业化进程,为政府增加税源。  据统计,从1999年至2001年,郴州市城区市政基础设施总投入达8亿元,相当于前20年投资总和的20倍,其中政府直接投入只占15%,信贷投入占28%,其余57%均靠经营城市而来。今年,该市组织开展了“城镇经营建设管理效益年”活动,市城区通过市场经营又将筹资15亿元,完成11个城市建设重点项目。  郴州的第二大手笔是郴江河的治理。郴江河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近7亿元,在规划建设方面,坚持了多目标兼顾的原则。沿江道路及防洪堤坝的建设,不仅仅单纯是解决道路交通和城市防洪问题,还兼顾了改善郴江河水域生态环境,改进河道可达性与亲水性,改善沿江单位、居民生活环境,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该项目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沿江风光带的建设,充分考虑了城市居民对城市空间环境的需求。主要是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的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使人与自然更贴近、更融合。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没有个性和文化品位的城市是没有生气和灵魂的城市。在城市扩容过程中,郴州市委、市政府十分注重城市品位的提升。  郴州市在这方面的做法,一是提升城市生态品位。郴州自古为林中之邑,南宋诗人吴镒曾留下“他年休歇处,诗里识郴州”的美言,北宋词人秦观更是写下“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千古佳文。根据城市的地理和自然优势,郴州市提出了“以山壮城、以水秀城、以绿美城,把森林搬进城市,让城市变成花园”的口号,在建设中力求使基础设施、园林绿化、公共建筑和设计达到个体与群落、局部与整体、自然与色彩的和谐统一。先后修建了由人行游道、河西走廊、江滨游园等景观组成的郴江沿江风光带,建设了人民路、国庆路生态园林带、天堂温泉生态园林景区和王仙岭生态旅游区。2001年,该市实施了“5000棵大树进城工程”,今年3月又开展了“城区绿化月”活动,掀起了全民参与绿化的热潮。城区公共绿地面积都超过了省级园林城市标准。  第二大举措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人民把城市雕塑比喻为“城市的眼睛”,郴州市的城市雕塑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既注重自然景观的开发又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如“苏耽跨鹤”城雕借古寓今,折射出郴州今昔的巨大变化;“神农作耒耜于郴”城雕置身于开阔大气的五岭广场之中,显得庄严凝重,喻示着郴州悠久深厚的历史文脉。

时事政治论文范文大全初中

楼主可以去时事一点通网站看看,上面有很多时事热点评论,楼主可以参考一下人家的写作思路和论文结构,自己动手写一下,另外该网站时事新闻也有不少,楼主可以选取点素材,希望对楼主有帮助~

ctrl+c , ctrl+v 你会吧~"~

自从日本政府7月7日宣布有意将钓鱼岛进行所谓的“国有化”之后,日本政府和东京都政府上演“购岛”双簧闹剧,日本首相称计划明年4月对钓鱼岛实现“国有化”,并已经启动“购岛”程序。15日下午,14名香港保钓人士乘坐“启丰二号”冲破日方阻挠在钓鱼岛靠岸,其中7人成功登上钓鱼岛,并展开中国国旗宣示主权。随后,一行14人相继被日方以“非法入境”为由扣押。9月10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部分附属岛屿,并在11日签署所谓“买卖合同”。对此,中国多部门密集表态反击日本政府"购钓鱼岛"行动。胡锦涛就当前中日关系和钓鱼岛问题表明立场。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但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却因为日本所谓的钓鱼岛国有化的闹剧而陡生波澜。中国历来是主张通过和平谈判和外交协商来解决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中国的陆上边界没有一条是完整清楚划定,和邻国没有争议的。中国通过谈判目前已经解决了90%的陆上领土,都是通过谈判解决成的。所以,中国不主张使用武力,中国也不主张在解决之前来改变现状,这是中国外交在处理边界争议问题上一贯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到目前取得的成绩还是非常明但是一旦对方要采取武力达到自己的目的,必将遭到中国全面的反击。

时事政治论文范文大全摘抄

时事政治论文如下:  一、吃的讲营养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在逐步改变,食物消费注重结构的调整,注重讲究营养。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269元,比2000年增长3%,年均增长12%。主要表现为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农村居民人均主食消费308元,占食品消费支出的32%,比2000年下降8个百分点,各种营养较丰富的副食类消费增加,如:2005年肉及制品人均消费286元,比2000年增加149元,增长59%;水产品人均消费32元,比2000年增加14元,增长77%;水果类食品人均消费45元,比2000年增加26元,增长84%。  二、穿着讲时尚  过去农民不富裕是一衣多季,现在农民富裕了是一季多衣,而且非常注重讲究服装面料、款式、和品牌。过去的布鞋、胶鞋也被各式皮鞋、波鞋所替代。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167元,比2000年增长42%,年均增长21%。其中人均服装支出118元,比2000年增长54%,年均增长93%;购买面料支出2元,下降13%,年均下降83%。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鞋帽袜类支出40元,与2000年的32元相比,增长了11%。  三、住房讲宽敞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农村生活水平提高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大部分住上了楼房。200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309元,比2000年增长73%,年均增长33%;年末住房面积人均4平方米,比2000年多了1平方米,增长23%,年均增幅42%。其中,楼房面积6平方米,增长71%,年均增长13%,占住房总面积的12%。钢筋混凝土面积5平方米,增长64%,年均增长44%;砖木结构面积9平方米,增长33%,年均增长10%。现在农村一幢幢新房处处可见,它们不仅外观新颖漂亮,而且室内装璜考究、设施齐全、美观舒适,改变了原来基本不装修、室内没摆设的状况。  四、家电讲高档  随着收入的稳步增长,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政策的落实,农村居民一改过去买得起家电而用不起电的状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高档家用电器已不再是奢侈品,正成为农村居民生活要素的重要内容而逐步走进寻常百姓之家。截止2005年底,郴州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洗衣机30台、电冰箱29台、彩电93台,比2000年分别增长73%、61%、83%,年均增长81%、24%、72%。一些更为高档的热水器、空调等耐用消费品正在成为收入水平较高农户的消费热点。  五、交通、通讯讲便利  近几年以来,各级政府加大了为民办实事的力度,使农村交通、通讯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城乡路网四通八达,为农民使用现代化交通、通讯工具“铺平了道路”。2005年人均交通、通讯消费支出240元,比2000年增长6倍,年均增长61%,交通、通讯成为近几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其中,交通工具人均支出23元,增长8%,年均增长52%;通讯工具人均支出42元,增长2倍,年均增长23%。2005年底每百户农户拥有摩托车42辆,移动电话75部,电话61部。  六、文化娱乐丰富多彩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文教娱乐费用的支出不断增长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用于文教娱乐方面的支出344元,比2000年增长81%,年均增长52%。2005年底每百户农户拥有组合音响23台、照相机5架、家用计算机2台、高档乐器1台。  七、生活环境优美  近年来,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都得到很大改善,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2005年,全市100%的行政村通了公路,100%的行政村通了电话,100%的行政村通了电,农户住宅电话普及率已达61%,农户饮用自来水普及率达21%。森林覆盖率逐年增长,水泥硬化乡村公路里程逐年增加,城镇化率逐年提高。2005年起,我市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农民生活的提高将从制度上得以保证,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力增强。  八、人口素质提高  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与人口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十五”期间,郴州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从全市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看,2005年7-15岁农村小孩的入学率为8%,比2000年提高7个百分点。农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比重由2000年的81%上升到2005年的52%。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为6年,比2000年高3年。  郴州大手笔展示大变化 “南大门”成省级文明城市  9月27日,在全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表彰会上,郴州市成为继岳阳、常德和长沙之后,由省委、省政府正式命名的第四个省级文明城市。该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也即将圆满成功。  从“南大门”到“后花园”  1995年,是郴州2000多年建制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这年,国务院批准郴州撤地建市。但当时的郴州城市规模过小,城市人口少,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偏低,与湖南“南大门”的位置、与连通粤港澳的区位优势以及与广大市民的愿望和要求均极不相称。  为了赢得加快发展的主动权,在调查研究、审时度势、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时任市委书记的梅克保和市委、市政府一班人集思广益,确立了“加快建设湖南‘南大门’,努力营造粤港澳‘后花园’”的战略思路,变区位优势为开放优势,变交通优势为流通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推动郴州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市委、市政府的意图很明显,一方面,通过加快建设“南大门”,实施“开放带动”首选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力求使郴州的经济发展成为全省的“亮点”,并对全省开放和发展起到好的带头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营造粤港澳“后花园”,紧贴市民的需求,改善人居条件,美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建设文明城市,扩大对外开放度和知名度。  1998年,年富力强的梅克保调任衡阳市委书记,儒雅清秀的李大伦从湘西来到郴州走马上任。在对郴州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后,2000年,市委、市政府又确立了“南延东进”的城市发展战略,提出5-8年在城南新区再建一座郴州城的目标。  短短7年里,郴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近40亿元,完成大小工程项目300多个,其中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8亿元。2001年,中心城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共24个,计划总投资6亿元,完成投资3亿多元。今年,市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1个,计划完成投资7亿多元,到目前为止,完成投资6亿元。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总量再居全省第二;综合经济指标名列全省第三;利用外资总量跃升全省第二。  两大城市杰作  城市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面貌是一个地方精神风貌、投资环境、领导管理能力的综合反映。为了把城市做大做好做美,郴州市树立了“抓城市建设和管理就是抓经济”的思想,城市建设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如今,让郴州市民津津乐道的两大手笔均已建成,并开始发挥了效益。总面积达69万平方米、总投资8000多万元的五岭广场,建设资金采取以地生财方式筹集。工程从1999年10月正式动工,次年5月1日交付使用。它的建设是市委、市政府的一篇“杰作”,它在做活经营城市文章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土地是城市最大的存量资产,做活土地文章是盘活存量资产的关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盘活存量资产最有效的手段,城市建设是工业化的载体,可以说,修建一条路,带动两边土地升值,激活一批产业,从而推进工业化进程,为政府增加税源。  据统计,从1999年至2001年,郴州市城区市政基础设施总投入达8亿元,相当于前20年投资总和的20倍,其中政府直接投入只占15%,信贷投入占28%,其余57%均靠经营城市而来。今年,该市组织开展了“城镇经营建设管理效益年”活动,市城区通过市场经营又将筹资15亿元,完成11个城市建设重点项目。  郴州的第二大手笔是郴江河的治理。郴江河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近7亿元,在规划建设方面,坚持了多目标兼顾的原则。沿江道路及防洪堤坝的建设,不仅仅单纯是解决道路交通和城市防洪问题,还兼顾了改善郴江河水域生态环境,改进河道可达性与亲水性,改善沿江单位、居民生活环境,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该项目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沿江风光带的建设,充分考虑了城市居民对城市空间环境的需求。主要是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的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使人与自然更贴近、更融合。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没有个性和文化品位的城市是没有生气和灵魂的城市。在城市扩容过程中,郴州市委、市政府十分注重城市品位的提升。  郴州市在这方面的做法,一是提升城市生态品位。郴州自古为林中之邑,南宋诗人吴镒曾留下“他年休歇处,诗里识郴州”的美言,北宋词人秦观更是写下“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千古佳文。根据城市的地理和自然优势,郴州市提出了“以山壮城、以水秀城、以绿美城,把森林搬进城市,让城市变成花园”的口号,在建设中力求使基础设施、园林绿化、公共建筑和设计达到个体与群落、局部与整体、自然与色彩的和谐统一。先后修建了由人行游道、河西走廊、江滨游园等景观组成的郴江沿江风光带,建设了人民路、国庆路生态园林带、天堂温泉生态园林景区和王仙岭生态旅游区。2001年,该市实施了“5000棵大树进城工程”,今年3月又开展了“城区绿化月”活动,掀起了全民参与绿化的热潮。城区公共绿地面积都超过了省级园林城市标准。  第二大举措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人民把城市雕塑比喻为“城市的眼睛”,郴州市的城市雕塑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既注重自然景观的开发又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如“苏耽跨鹤”城雕借古寓今,折射出郴州今昔的巨大变化;“神农作耒耜于郴”城雕置身于开阔大气的五岭广场之中,显得庄严凝重,喻示着郴州悠久深厚的历史文脉。

把时事热点材料与教材基本理论知识相结合,突出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运用等能力的综合考查,是近些年来政治高考的一个重要特点。以一年的时事或以时事为情景材料设计题目,在近几年的政治高考试卷中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以98年试卷为例,在总共39道试题中,除去纯时事题,以一年来的时事为背景材料设计的有24题,占试题总数的5%,分值占试卷总分的8%,尤其是主观性试题,无一不是迎着时事热点、重点问题上,不仅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而且考查学生对时事热点、重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认识水平,将理论联系实际推向更高层次,并体现出知识、能力、觉悟的有机统一,对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鉴于政治高考的这一特点,我们在指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就不仅要搞好“时事热点心题”部分的教学,而且在对教材基础知识进行第一轮复习的时候,就必须关注时事教育,把考点讲析与时政教学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将考点讲析与时政教学相结合,也就是要改变以往第一轮复习中只是对高考考点内容进行梳理的方式,把对考点基本理论观点的讲解同相应的时事材料分析结合起来,使第一轮复习内容更加深化。从具体操作方式来说,其一,要认真清理高考考点中所含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等有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凡《高考说明》中列入考查范围的知识点都要逐个进行清理,并初步理出其内在联系,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知识脉络清晰。其二,根据有关知识点挑选、准备好时政材料,凡时事热点、重点与高考点知识的结合点都应予以必要的关注。在进行考点讲析的过程中,或是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观点对相关是时事材料进行分析说明,或是以时事材料作为切入点辅导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复习。例如,在带领学生复习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作用、领导方式”等考点内容之后,向学生提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抗洪救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等重大时事材料,使学生明确党的领导作用在多方面的体现,进一步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再如,以当前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的货币政策和启动消费的政策这一时事热点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复习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生产与消费、从实际出发、国家职能等多个知识点,培养学生多角度、全面地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通过以时政材料印证和理解基本理论知识,运用基本理论来认识和分析时事材料,使基础知识复习与时事学习相得益彰。其三,精心设计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题,讲练结合,巩固提高。训练题的编制,以时事材料体现基础知识为主,以多种题型、从多个角度命题,力求达到既能再现基础知识,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和表达能力的效果。通过对训练题的认真深入的评析,帮助学生掌握材料题的解析方法和答题技巧,使之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增强效果。 把考点讲析与时事教育结合起来,有以下一些独特作用,第一,避免简单重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考前对高考知识点进行一次认真清理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只是把教材基础知识再向学生作一次讲解,甚至于只是将教材划一遍了事,无异于是“炒剩饭”,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对复习课失去兴趣。把清理知识点与时事教育相结合,就会产生常学常新的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复习中去。第二,以时事材料为载体进行基础知识清理,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运用时事材料来印证和理解基本理论,能深化学生的认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观点去观察和分析时事热点、重点问题,能帮助学生能动地把握教材理论知识的重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在基础知识复习阶段就让学生接触具体材料,更有利地克服考试中存在的“两张皮”现象。第三,有利于及时对教材基础知识作出补充和完善。《课程标准》指出“时事教育的内容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随着实践的发展,党和政府对实际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因此在带领学生对高考考点内容进行复习的过程中,必须及时把时事中党和政府的新认识、新观点、新政策补充进去。如果只是“照本宣科”,难免出现疏漏甚至是认识上的偏差。第四,克服时事复习中考前集中突击的弊端,提高学生关注时事热点的自觉性。不少学生认为时事政治学习只需要在考前抽出一点时间临时突击背一下就行了,殊不知现在高考试卷中即使是基础知识的考查也离不开时事背景资料,以致于考过以后抱怨“试题超出教材范围”。由于时事政治内容广泛、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其中与教材知识有相当关联度的内容往往是命题的选材之处,用集中突击的方法是无法准确把握时事材料的主题的,也就难怪对材料题“面生”了。把考点讲析与时事教学结合起来,则能引导学生时时关注时事新闻,通过教师的教学和自己的主动思考,从而在更广的范围内占有时事材料,并提高自己对实际问题的认识能力和水平。当然,把考点讲析与时事教育相结合,也要注意:不能把基础知识复习课变以单纯的时事课,基础知识是“源”,一定要认真细致地进行清理和落实;时事材料要精心选择,既要注意覆盖面,又不能太滥,同类材料中要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社会关注度高的;考点讲析中的时事教学不能代替“热点专题讲座”,对于非常重大的时事热点,在第一轮复习以后进行多角度、全面的系统复习是必要的。诸如农业问题、抗洪救灾问题、修改宪法问题、宏观调控问题、以及两件大事等等这些99年高考复习中的重大热点问题,由于涉及的点多面广,即使在考点讲析中已有介绍,仍有必要通过专题形式,进行系统地分析和综合,以帮助学生开阔思路,加强整体把握,做到融合贯通。 总之,把考点讲析与时事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使知识与能力相统一,定能使我们的复习更具吸引力,更富有成效。

时事政治论文范文大全1000字

可以看报纸或是搜多一下新闻,摘要3个-5个即可,同事加注自己对时间的看法,如:朝韩事件、主席访美等。

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中国都会认同这样一个信念:崇尚民主与法制。这既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主题,依法行使政治权利,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从个人生活的内容来看,我们能够通过丰富的民主形式,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这是因为,我国宪法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同时也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国家以法律规定并保护公民享有的神圣权利,公民则有义务关心国家和社会,负有履行义务的责任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是我们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社会公共管理的内容:我国有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等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有政府对社会进行管理,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公民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意义:我国的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它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政府工作的改进,决策的完善,政风的廉洁,效率的提高,都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尤其是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这是我们政治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的追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标志之一,是政府的廉洁。只有人民参与,才能监督干部达到廉洁的水平。标志之二是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当今世界是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离开世界而单独存在和发展,国际社会的竞争与合作对每个国家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更好地认识中国。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也就成为我们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政治生活更多地涉及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如果每个人都对政治生活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受损害的必然是全体人民的利益,而我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也必然受到影响。因此,认为政治与我无关、蚕不参与政治生活无所谓的想法是不对的,幻想脱离政治的想法更是幼稚的。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政治生活更多地涉及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我们在明白参与政治生活意义的基础上,要培养关心社会事务和国家大事的观念,增强公民的责任感、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激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自觉地投身于政治生活之中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学习政治知识。学习政治知识有助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提高明辨是非能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助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助于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国家观念;有助于增强民主和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增强主人翁应有的政治责任感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能力。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是多样的。如参与选举活动、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活动,参加政治社团活动等对于中学生来说。参加学校的时事政治学习,养成阅读报刊、收看广播和收看电视新闻的习惯,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参加共青团活动等。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重要的是实践。因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通过政治实践,可以激发我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培养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增强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点的理解,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使我们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关注我国国情,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是什么:我们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为基准的。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公民与国家形成了新型的关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权利来源于人民。国家赋予公民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规定公民履行应尽的政治性义务。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也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基础。含义: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是公民的选举权;公民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是公民的被选举权。选举资格: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并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人民参与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的相对性: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任何政治权利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 自由与权利和法律是统一的。世界上没有脱离法律的绝对自由,法律是自由和权利的体现和保障。公民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形式政治自由和权利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公民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因此,每一个中国公民(包括台、港、奥)都应当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第二、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相统一的体现,是公民的根本行为准则和应尽的义务。第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第四、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依法行使政治性权利,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①基本内涵:指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即在守法和司法上平等,而在立法上是不平等的。②原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是公民享有权利与履行义务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这项原则表明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①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第一、二者不可分离。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第二、二者相辅相成。一方面国家保障公民充分享有和行使权利,使公民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更加自觉地履行义务;另一方面公民自觉履行义务,必然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公民享有和行使权利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③从个人生活的内容来看,我们能够通过丰富的民主形式,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这是因为,我国宪法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同时也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国家以法律规定并保护公民享有的神圣权利,公民则有义务关心国家和社会,负有履行义务的责任。P12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遵循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职责、程序、要求,就能确保有序地参与。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依法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自觉旅行公民义务。③人大代表的选举实行差额选举。举方式。公民要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即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只有提高民主选举的素养,才能选出真正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人。公民应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利,不断增强公民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增强公民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公民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参与能力,培养政治素养,在在周全考虑、理性判断的基础上,郑重地投出理性的一票。我们能够获得很多机会,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尝试参与民主管理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民主实践中逐步增强和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广大农民群众在村民委员会的带领下,实行村民自治,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管理村务的本领,切实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居民委员会的作用:在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居民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反映居民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方面,居民委员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居民自治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居民参加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推荐于 2017-10-13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有帮助,为TA点赞无帮助,看其他答案查看全部2个回答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点_提高高中生成绩的方法根据文中提到的政治论文为您推荐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点,高中生提分技巧,高一到高三教你如何突破成绩考高分!首先要掌握高考的“四九法则”,即考点里40%的常考题型,就占了90%的高考总分广告宁波 高中政治补习班一补课电话,和老师1对1沟通根据政治相关内容为您推荐政治补习班高中政治补习班学大-20年辅导品牌,1对1补习/3-6人小班授课。专业老师,马上咨询,马上抢占!高中政治补习班,6对1服务,免费陪读。全国550补习中心,就近入学。老师有限,马上咨询!广告求高一政治论文,1000字左右。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5分钟内响

妈的

(如何看待农民工返乡潮时政论文 )最近一段时间,令人关注的是农民工返乡的新闻。 据安徽媒体11月30日的消息,该省已有40万农民工提前返乡,占外出务工农民工总数的6%。这是继劳务输出大省江西之后,又一个能具体报出返乡农民工确切数字的省份。此前,江西省的相关报告称,该省共有30万农民工返乡。 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有关企业倒闭、农民工返乡的传言不绝于耳,但是,很多传言中的数字很快又遭到质疑。这提醒我们,应对金融危机,最基础、最迫切的工作是掌握准确的、动态的信息,以备决策部门提出相应对策。当然,农民工分散而流动性较强,信息搜集有相当难度,稍有滞后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地方政府应该密切关注相关动态。江西、安徽两省能及时掌握较确切的信息,实属难能可贵。 提及“农民工返乡”,许多报道多呈紧张情绪。然而,值得分析的是,大批农民工提前返乡,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事,但具体情况却需分别对待。 从产业布局来看。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向来就是产业状况的风向标。改革开放30年,大批农村劳动力向东南沿海转移,是因为珠三角、长三角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兴起。而现在,在人民币升值、汇率变动、金融危机等因素的作用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挤压,一些企业关停并转在所难免。在这样的前提下,歇业的农民工返回家乡,不失为一种选择。可以说,这一次劳动力的返乡休养,或许就是为下一次产业的升级积蓄能量,当然前提是相关地方和部门能积极引导,及早制定培训计划。 从农民工的实际情况看。据分析,提前返乡的农民工有几种情况:一是认为当前在城里呆着收入不高,与城市生活相比,回乡生活的成本可能更低,无奈只好回家等待机会。二是国家一系列政策对农村的倾斜,让他们感觉在家乡也可能存在发展的机会。从实际看,这两种情况也不无道理。农民工从农村向沿海转移,是基于一个前提:城市有足够的就业空间。如果这个就业的空间缩小或是投入产出比不合算了,农民工自然有权作出去留的决定。 劳动力的使用随产业的波动而波动,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只是这样一个波动来得太突然,我们一时还不能适应。在经历了长时间、大规模农民工由西向东的转移,不久前才遇上“用工荒”,当这一难题尚未解决之时,我们又猝不及防地要面对大量农民工下岗返乡潮。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虽然看似深不可测并难以驾驭,其实仍有迹可循。返乡潮的提前出现,不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经济转向的讯号,更是一个需要直接面对并解决的现实经济现象——事实上,我们早就该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了,现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 大批农民工返乡,让我们得以再次思考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富余劳动力如何使用,并进行新的探索。各地各部门已经开始行动了。江西、安徽、湖北等地引导农民工到省内企业工作,并进行培训;教育部也发出通知,让职业学校培训返乡农民工。这些应对的措施都是积极的。如果行之有效,不失为转“危”为“机”的新契机。

  • 索引序列
  • 时事政治论文范文大全高中
  • 时事政治论文范文大全
  • 时事政治论文范文大全初中
  • 时事政治论文范文大全摘抄
  • 时事政治论文范文大全1000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