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04

乖乖邓子
首页 > 论文问答 > 青年亚文化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melodyhanhan

已采纳
搜狐博客 > `公紸→苡葑泪~ > 日志 > 宁静的心 2007-04-01 | 且行且歌:"流行音乐与青少年成长"研究 标签: 流行 成长 青少年 流行音乐是青少年成长中的旋律,是他们生命历程的见证。它记载着青春的故事,青春在音乐中飞扬。边走边唱,青少年就这样慢慢成长。 “流行音乐”:边走边唱 流行音乐,最早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起初,它只是在一小部分人中传唱,其目的也仅仅是闲时的娱乐而已。1910年起,流行音乐才真正兴盛起来。它逐渐与爵士乐合流,一方面促进了唱片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唱片的广泛发行,流行音乐也日渐为人所知、传唱。发展到今天,流行音乐已经成为在普通民众中广泛流传并深受大众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 中国流行音乐的起步是相当晚的,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只是近十几年的事。在“文革”前和“文革”中,由于众所周知的政治、社会原因,流行音乐一直是被禁唱的,是被批判的对象。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的解放,流行音乐才得以进入中国内地。尽管起步晚,但流行音乐在内地发展的速度却是相当快的,先是港台音乐,接着是欧美流行音乐,蜂拥而至,很快就席卷了大江南北,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形式。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流行音乐对他们生活的意义再怎样夸张都不为过,流行音乐于街头巷尾到处传唱,戴着耳机、边走边听流行CD的青少年也随处可见。 流行音乐是现代人的音乐,是青年人的音乐。一位音乐学者说:“通俗音乐使历史上首次出现了一种作为年轻人特权的艺术形式。”流行音乐随时尚的风向不断变幻,而喜欢新奇、奔放、刺激的青少年也为流行音乐鲜明的情感,流畅、新颖的旋律如痴如狂。据调查显示,5%的青少年喜欢流行音乐,而喜欢严肃音乐的仅有8%,其中有7%的人既喜欢流行音乐、又喜欢严肃音乐。喜欢流行音乐的人数要远远多于喜欢严肃音乐的人。 流行音乐是青少年“亚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有着巨大的影响。流行音乐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对青少年的影响从直观上也可以感受得到。但为了准确深刻的反映流行音乐对青少年的影响,深入把握流行音乐背后的青少年心态,“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研究”课题组在团中央宣传部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支持下,对广东、北京、黑龙江等地部分青少年(包括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社会青年)进行了深入访谈。结果显示,流行音乐已经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青少年的观念与行为方式。 透视“流行音乐”:涵义与特征 流行音乐,早已不是陌生的词汇,报刊、电视、电台、日常口语中,到处可见它的字眼、语词,流行音乐可谓无处不在。但是流行音乐的涵义是什么呢?它具有怎样的特征呢?却没有统一、明确的界定。 流行音乐(POPULAR MUSIC)源于美国,包括“布鲁士”、“爵士流行曲”、“摇滚乐”、“乡村歌曲”等多种形式。《新格罗夫美国音乐大辞典》是这样界定“流行音乐”的涵义的:“流行音乐,一种音乐类型,包括多种风格,易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对于它的欣赏无需多少音乐知识或音乐技能。在某些方面它与古典音乐、民谣音乐以及爵士音乐有很大不同。流行音乐的篇幅一般不长。突出旋律线条(声乐作品居多),和声语音比较有限、简单。”英国《牛津简明音乐词典》似乎更侧重于流行音乐的历史:“流行音乐(或通俗音乐),初期指能吸引广大观众的音乐会,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POP’一词特指非古典音乐,通常称如甲壳虫、滚石、阿巴等音乐的表演者们所演唱的歌曲……” 流行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当今中国的流行音乐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与最初国外的流行音乐相比都有了很大的不同。 从广义上看,任何一首流行的音乐都可称为“流行音乐”。狭义的“流行音乐”是专指那些在我们当今音乐生活中覆盖面比较广,主要以电声乐队为演出形式,内容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唱法自由,主要为青年人喜欢的,常有较强商业目的的音乐。 流行音乐,从文化属性上看,毫无疑问是属于流行文化的。流行文化是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它是以现代传媒为载体,以特定的年龄成员(主要是青少年)为受众,以批量生产为特征,以追求商业利益为目的的一种媒介文化。迈克尔布雷克认为,流行媒介文化是“以音乐、时装、杂志、电视和电影为消费对象,建立在大众传播媒介的青年消费所肯定的价值观念、活动和角色基础上的一种青年分层文化。” “流行音乐”作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既有流行文化的共性,又有自身的特性。 第一,流行音乐具有鲜明的通俗性。这是流行音乐的基本属性。与高雅音乐相比,流行音乐的歌词相当浅显易懂,没有任何理解的障碍,这是流行音乐得以流行的必要条件。相反,如果歌词意义隐晦、诘齿聱牙,那么这些音乐便很难在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的大众层面广泛流传开来。从专业演唱的角度看,流行音乐音域较窄,也最适合未经过专门声乐训练的普通听众演唱,这又促成了“流行音乐”的流行。流行音乐之所以流行很大程度上还在于它真正地走进了人们的内心,音乐内容通俗易懂、贴近人们生活是流行音乐得以流行的另一重要原因。流行音乐很多作品都是抒发自我的真实感受,人们在音乐中感受到的是如同自己身边的氛围,听到的是如同自己内心的声音,从而唤起广泛的情感共鸣。流行音乐所表现的是真实的生活与生存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流行音乐把艺术生活化了,同时也使生活艺术化了。 第二,流行音乐具有大众娱乐性。流行音乐在大众文化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歌舞厅、卡拉OK、“练歌房”的兴起,使得流行音乐越发成为大众的娱乐方式。在现阶段,人们对流行音乐的接受主要是娱乐,而非教化。尽管很多音乐内容本身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从听众的角度来说,他们所希望获得的更多的则是感官刺激。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卡拉OK、音乐磁带、CD、VCD、DVD、SVCD的流行更加强了流行音乐的娱乐性功能。它用自娱、自我表现的方式替代了充当听众的被动角色。人们在流行音乐中得到的最主要是“快乐”,一般听众很少对它的内容进行思考,而是从其优美明快的曲调和浅显动人的歌词中,获得轻松与享受。 第三,流行音乐的流行是短暂的,具有快速更替性。流行音乐在时间上流行的周期是很短的。在商业社会中,流行音乐迅速火爆,又迅速消歇,这正是大众文化的属性所决定的。在现代社会中,流行音乐很大程度上投入了商业运行的轨道,它的即时消费性决定了它的流行短暂性。大众文化成为一种文化工业,它大批量的生产文化产品,快速的撤下旧产品,推出新产品,不断满足着消费者文化消费的需要。感官的愉快需要不断的刷新,大众追逐的是当下的快乐与时尚,因而,许多音乐便获得了瞬间的辉煌,而又被快速地更替。 第四,流行音乐是青年人的音乐,是以青少年群体为主要受众的。这是流行音乐的根本文化属性。流行音乐属于青少年亚文化,记载着青少年的故事,诉说着青少年的心情,这是与中老年人所喜欢的音乐绝然不同的。青少年往往不满于现状,不满于家庭生活空间的狭小,不满于家庭观念的守旧、信息的匮乏、交际的贫缺,他们在思索中观望人生、爱情与社会。流行音乐正是其情感的外化与表达。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往往需要激情的表达和柔情的倾诉。而流行音乐多以爱情为主题,使他们在流行音乐中获得一种与沉甸甸的生活截然相反的轻松和宣泄后的释然。因而,流行音乐在青少年群体中得到了广泛的流行,并受到青年人的宠爱。 第五,流行音乐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商业性。流行音乐的生产是按照商业运作的,它的目的也是以商业利益为指向的。当今社会是一个商业社会、消费社会与媒体社会,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潮流是面向市场的。当它被推向市场时,也就进入了杰姆逊所说的“商业化逻辑”之中,“钱便成了起重要作用的强大杠杆,促使这种文化成为商品。”“流行歌曲一旦被纳入工业化生产体制之中,音乐人便趋于人们的心理需求,往往以利润为目的来决定自己的制作行为,以牟取利润。”另外,“包装”是流行音乐推向市场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需要与市场保持高度一致。“包装”后的歌手在强大的宣传媒介的配合下,作为“产品”被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推上市场,以达到市场效应。流行音乐的设计与包装也是迎合消费者文化消费的需要,或故意相悖以开启新的时尚。由此文化艺术已不再是独立的艺术创造,它不得不受市场供求的制约,按照市场逻辑生产运行。因此,商业性是流行音乐的最主要特性,也是其文化本质所在。 反思流行音乐,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现代社会传媒建构的产物。它将青年人的意识形态集中地以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媒介的传播与推广,形成文化消费的时尚,引领青少年的消费,同时也产生时尚的压力,促成新一轮或主观追逐或被动跟风的文化消费。流行音乐就这样被生产、被消费,这是流行音乐的内在文化逻辑。流行音乐的主要受众是青少年,反映青少年的情感,迎合青少年的需要,青少年在流行音乐中被表达,在文化消费中被“欺”,形成青少年自我认同的“亚文化”。
119 评论

王玉娜大王

整理了一下亚文化和反文化的概念,比较粗糙,但可以用作入门读物。 广义的“亚文化”是指所有以主文化为参照的同一共生环境中的不同文化类型,是社会中辅助的、次要的、边缘的文化。主文化和亚文化都是隶属于整个文化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它们相互影响、渗透、交织,共同构成了整体社会的文化大景观。在这里,亚文化几乎等同于小众文化,是不带抵抗意义的中性词汇。20世纪40年代,以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开创了“社会生态学”的研究范式,认为所有的大型社会都是由许多小的社群组成,这些小社群的文化相对于其所在更大的文化来说就是亚文化;而亚文化与社会中其它群体和社团的不同在于他们是(最普遍的情况是)背离或区别于现存社会规范的群体(参考Popular Culture,Ontario:Nelson ,Susie O’Brien,Imre Szeman,2004)。由此,亚文化开始被赋予偏离主流价值观的意义。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开始针对当时英国青年对秩序与传统的叛逆姿态及各种生活风格展开了一系列的文化研究,亚文化的涵义得到了丰富和更新。费斯克(John Fiske)等人的表述最能代表伯明翰学派对亚文化的理解:“正如前缀sub所示,亚文化是更广泛的文化内种种富有意味而别具一格的协商。他们同身处社会与历史大结构中的某些社会群体所遭际的特殊地位、暧昧状态与具体矛盾相应。”(《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第二版),【美】约翰·费斯克等编撰,李彬译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P281)。在这里,亚文化的特征是抵抗性、边缘性和风格化。另外,一个更富激进意味的概念——“反文化”(counter-subculure)也出现了,霍尔(Stuart Hall)等人还对工人阶级亚文化和资产阶级反文化的区别进行了细致的比较,认为反文化是亚文化的极端表现(参看胡疆锋的博士论文《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P12)。苏茜·奥布赖恩(Susie O’Brien)和伊莫瑞·西泽曼(Imre Szeman)基本赞同伯明翰学派的观念并进行了更明了的解说。他们争辩道,亚文化就是目的为“突破多数人行为的限制和作为另类提供新的行为和文化形式”的行为,亚文化和反文化相互包含,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但又不能互相等同;通过与主流文化对抗的本质和反对主流或主导文化的新形式来区分对方是可行的。粗略地说,“亚文化在目的和活动上可能具有政治色彩,而反文化明显地具有政治色彩”。批评家乔治·麦凯(George McKay)也指出,“亚文化包含反文化——亚文化运动的范围是从嬉皮士,包括朋克(punk)、锐舞(rave)等到越来越具有抵抗精神的反文化生活方式或观点”(参考Popular Culture,Ontario:Nelson ,Susie O’Brien,Imre Szeman,2004)。而美国学者弥尔顿·英格(Milton Yinger)却认为,“反文化”是“一套属于某个群体的规范和价值观,并且这种规范和价值观与这个群体所属的社会的主导性规范和价值观尖锐冲突”;亚文化的产生只是“一个种族群体的宗教观、语言模式、饮食嗜好和其他规范”的“别具一格”,而这些“基本上不是与它所处的大社会发生冲突的产物,而是亚社会内特有的社会化和相互影响的结果”,亚文化不能纳入反文化的范围。(《反文化》,[美]弥尔顿·英格,高丙中,张林译,1982 by Free Press, 1995 Chinese copyright by LAUREATE BOOK CO,LTD,P6)可以看出,他对亚文化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回归了社会学中对后者最原始的广义定义。谁也无法在亚文化与反文化之间给出精确的划分标准。因此,某种文化形式在一本论著中被认为是亚文化,而在另外论著中被称作是反文化的现象比比皆是。本文对亚文化的定义基本与苏茜·奥布赖恩等人的观点相同,下文中如有引用关于“反文化”的论述,即表明其所指称的反文化在本文的语境中等同与本文定义的亚文化。还有一个相关概念是“青年文化”。在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和其他亚文化研究者的论述中,亚文化大都是青年人的文化。但“青年文化”这一概念本身侧重的是文化群体的年龄阶段,并不一定全部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其内部性质是分裂而非同一的。而在界定不同青年文化性质的时候,青年文化和主流/官方文化的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根据。例如法国社会学家凯洛伊斯的“圣—俗—游”模式、日本社会学家二关隆美的“角色型、逍遥型、脱离型、反抗型”四分法、我国青年文化学者杨雄“主动认同-被动认同-亚文化-反文化-负文化”的划分, 都以青年文化对主流/官方文化“顺应-偏离-反抗”的态度为主轴。其中“偏离”和“反抗”的部分,往往具备了亚文化的性质,因此在亚文化的研究领域中,出现了“青年亚文化”这一提法。本文定义的亚文化包含了与亚文化重合的青年文化,但并不受文化群体年龄阶段的制约。

224 评论

天使之懿727

1]闫珺 网络时代的青年亚文化——网络流行语言的文化浅谈[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 [2]赖新芳 网络流行语言的创新机制[J] 当代传播,2011,(3) [3]林宏 网络流行语言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冲击及引导[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7) [4]陈路,李玉,骆骢,万磊 首都高校网络流行语言的使用状况及大学生思想动态研究[J] 北京教育(德育),2010,(2) [5]肖惠萍 “程度副词+名词”的网络流行语言特点及发展趋势[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4) [6]耿蕊 “火星文”:一种网络流行语言的传播学解读[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12) [7]肖惠萍 “程度副词+名词”的网络流行语言特点及发展趋势[A] [C]: ,2008:

80 评论

我不想说114

一、同居现象:现在韩国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同居。”这从韩国畅销的影视剧作品上可见一斑。《同居新时代》把同居赫然放在电影名上。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热播的韩国电视连续剧《屋塔房小猫》(《阁楼男女》)在韩国收视率达7%,更是掀起了关于婚前同居的争论。电视剧《爱情是什么》里的年轻人标榜的也是这样的爱情观。据报载,有韩国学生著文谈到这部片子时写道:“现在想结婚的人日益减少,想离婚的人却显著增加。”_shtml二、婚外恋:[谁都有秘密]里,男主角搞了三姐妹,而他老婆也有情夫,男主角不在乎还很体谅她老婆“谁都有秘密”三、追星和追富:看《宫》和《on air》,追得不是一般凶

224 评论

相关问答

  • 青年亚文化论文

    一、同居现象:现在韩国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同居。”这从韩国畅销的影视剧作品上可见一斑。《同居新时代》把同居赫然放在电影名上。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热播的韩国电视连续剧

    艾米莉郡主 3人参与回答 2024-09-03
  • 东亚文化论文

    这个一般 ,OK!

    美洋洋童装店 4人参与回答 2024-09-05
  • 亚洲文化论文

    中美文化基本差异  个人概念  中: 集体主义:一般而言,中国和其他亚洲文化反映了社会科学家称为“集体主义”的取向。这些文化比较注重群体合作和个人谦虚。  美:

    宝妮Angela 4人参与回答 2024-09-06
  • 亚文化的论文

    下载吧

    冰雨茗香 2人参与回答 2024-09-06
  • 青少年社会化论文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包括荣誉感和羞耻心两方面。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正确荣誉感的主要表现形式。一个有正确荣誉感的人,能够坚持事业

    苏夏夏110 2人参与回答 202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