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98

qq496257996
首页 > 论文问答 > 未成年犯罪原因及预防的论文摘要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yannychan108

已采纳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 内容摘要】探索与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已成为国内各界乃至国际社会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讲起,通过从个体原因、环境原因两方面对此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析,最后简要的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建议 在参考1994至2007年共13年的《中国法律年鉴》之 《全国人民法院刑事案件中青少年犯罪情况统计表》,以及 历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之《全国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 等统计资料所作的分析不难看出,我国正面临着一个14— 17周岁未成年人高峰期,预计2008—2010年该年龄段人口 将维持在每年九千万以上的总量。该年龄段人口基数大而 犯罪率又稳中有升。预计2009年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会突破 6万人。为有效的遏止或降低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功在当 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那么分析和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 因也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 (一)犯罪年龄低龄化 据有关部门报道,未成年人犯罪年龄越来越小。九十年 代以来,大多在十五周岁到十七周岁之间,而现在十二、三 周岁的未成年人参与犯罪的比例逐年升高,甚至最小的仅 仅十周岁也实施了犯罪行为。 (二)犯罪类型的多元化 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侵犯财产 罪中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抢劫等常见罪、多发罪 外,还有涉及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的组织卖淫罪、破坏计 算机信息系统罪、贩卖毒品案件也时有发生。 (三)罪方式团伙化 据有关资料显示,团伙型犯罪占到未成年人犯罪总量 的50%以上。例如2006年此类犯罪在甘肃、安徽两省的未 成年人犯罪均占54%,在山东省为91%。团伙型犯罪,包 括盗窃团伙、流氓(斗殴)团伙和抢劫团伙等。未成年人处于 独特的心理年龄阶段,“从众”心理明显,辨别是非、抵制诱 惑的能力不强,易被帮派组织吸收和利用。去年破获了一起 三十七人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该团伙一年作案四十二起, 杀害了两名无辜少女,三十多名受害人不同程度的受到了 身心伤害,有的孩子由于精神受到刺激而不能上学,有的孩 子被打成终身残废。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一)从个体因素来看 未成年人心理不成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独立 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盲从性交结在一起。可谓知识不多, 社会经验不足,想脱离监护人独立行事,又怀疑自己能力, 故一方面自我感觉是“大人”了,又想寻求他人指点。他们在 心理上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境遇不好时更是如此。一些未成 年人就是在这种心境下找伙伴“排忧解难”,进而结伙犯罪。 有资料统计,未成年人中有1%认为有朋友、伙伴是确定 其性与否的标准,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未成年男女情况比儿童时期 成熟了,但他们的情感世界还很脆弱,极易受外界刺激而迅 速变化,稚嫩的理智控制不住情感,激情导致行为上的冲 动。一少年因女朋友不同意继续与其恋爱而杀人,从而走进 了大墙内。 认识观念紊乱。未成年人热火市能力提高很快,能分辨 一定是非,判断一些事物,但毕竟稚嫩,经常表现为认识能 力上的片面性、表面性。当他们在家庭、学校或社会上遇到 难题时一些人往往只相信自己、信任伙伴,而听不进去家长 和老师的话,尤其被身边的不良朋友引诱,以至越走越远, 愈陷愈深,不能自拔。 (二)从社会环境因素来看 1、家庭的影响 (1)单亲家庭。几年来,我国的离婚率直线上升,家庭结 构的残缺使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足,缺乏父爱或母爱是 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诱因。据天津社会科学院在对未 成年人犯罪的调查中显示:45%的人对幸福的理解是希望 有一个温馨的家,而这是单亲家庭相对很难作到的,从而导 致未成年人的心理障碍。在山东省少年犯罪研究会对少年 犯罪前辍学前属于家庭结构残缺不全,长期生活在不幸家 庭里,其中有56人自幼丧母或丧父,有74人父母离异,还 有28人父母双亡。可见家庭结构的破裂对中小学生辍学乃 至走向犯罪有重要影响。 (2)盲目溺爱、放纵型的家庭。疼爱孩子是人之常情,但 一味纵容迁就,就容易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 私自利,专横霸道的恶习。正如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 梭所说:“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 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在父母的百般纵容、万般保护之下,孩子为所欲为,欲望无休止的放纵而不断升 级,一旦在家庭中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向家庭外扩张,极易 走上犯罪道路。 (3)高压型的家庭。有些家庭奉行棍棒改革,相信“棍棒 之下出孝子”。在这种高压下,极易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 逆反心理。正如有人形容棍棒教育是:一次挨打战战兢兢, 两次挨打不作声,三次挨打骨头硬,四次挨打功夫成。由此 可见,这样的孩子一旦犯罪,便会凶残的报复社会,危害性 极大。 (4)贪欲型家庭。主要指通过各种手段、途径富裕起来 的“款爷”、“暴发户”,他们中的一些人利用其经济实力进行 畸形消费,挥霍钱财,漠视法律,相信“钱能通神”、“有钱能 使鬼推磨”,认为违法犯罪之后花一些钱便可逍遥法外。生 活在这种家庭环境下的未成年人受其父母的影响,逐渐形 成无师长、目无法纪、挥霍浪费的不良习惯,消费欲膨胀,一 旦家庭不能满足其非分的物质需求,便萌生了去偷、去抢, 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5)父母的不良行为也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典型的 是:重言教轻身教。父母是未成年人心目中最早的偶像,是 他们的第一任启蒙老师,父母的思想、性格、兴趣甚至生活 习惯会对未成年人产生重要影响,著名教育学者马卡连柯 曾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向孩子谈话或教育孩子、吩咐 孩子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 们不在家的时候也在教育孩子。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向别人 说话,怎样议论别人,怎样欢乐和发愁,怎样对待敌人和朋 友,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孩子都有着重要的意 义。因此,作为父母来说,应先“言教”的同时,更多的是以身 作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子女做出榜样。所以,一边赌博, 一边教育孩子别赌博就是一种教育失败的表现。 学校教育的漏洞 目前看,还有许多学校没有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 育的根本转变,不少学校的教育和管理还存在一定程度的 偏差。一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由于有些学校、班级把学生划 分为三六九等,以至于被划为“另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 心受到了极大伤害,经常会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再加上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值与现实的差距,难免 在教育方法上简单粗暴,极易造成未成年人中途辍学,甚至 离家出走,从而渐渐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二是重智育、轻 德育,忽视法律教育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学校只重视智 育,不重视道德的养成教育与法律教育,造成不少学生思想 道德“滑坡”、法制观念淡薄,以及家长也一味跟着学校追求 “高分”、“名次”使孩子只知道学习课本,而淡漠了“为人处 世”之道,从而发生令人可惜、可叹的犯罪案件。三是缺乏对 后进生和问题学生的关怀和帮助,多有批评,少有鼓励、肯 定。有的学校和老师甚至对这部分学生采取“放任”政策,导 致部分学生自暴自弃、厌学、逃学、辍学,闲散在社会上成了 学校不再管、社会无人管、家庭无力管的“三不管”对象,以 至最终成为社会上的危险分子。 另外,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将法制教育纳入到中小学教 育的规划体系,应当从中小学开始将法制教育的课程如同 数学、语文一样每周开设一至两次,让法治思想从孩子们一 入学就根植在他们的意识里。 社会环境的影响 深化改革的今天,拜金主义、享受主义思想在社会上的 蔓延,渲染色情、凶杀暴力书刊、音像制品充斥文化的市场, 黄、赌、毒和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严重 侵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使部分涉世不深和意志薄弱 的未成年人腐化堕落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某网站统计发 现,未成年人崇拜“黑社会人物”的比例之高令人瞠目结舌。 另外,遍布中小学校周围的游戏厅、台球厅、网吧等也是诱 发未成年人犯罪的温床。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建议 (一)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矫治工 作。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 德品质,使他们懂得自尊、自爱、自重,增强他们的自控能 力。同时,对于有不良心理因素的未成年人,要做好心理矫 治工作,把扭曲的心理矫正、把创伤的心理修复,从而阻止 不良行为的发展,削弱或者排除其犯罪心理的形成动因,从 而有效的预防制止犯罪。 (二)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学校应当加强对 未成年学生的理想、道德、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教育 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与时与此同 时,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情况,开展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 内容的的活动,如观看打击各种犯罪的专题展览,收年法制 教育电视片,观看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主要内容的电影、 戏剧、文艺演出,举办法制报告会,搞好警校共建等。 (三)家庭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线,父母 是一个人最早接触的老师,要充分认识到家庭在预防未成年 人犯罪中的作用、意义通过丰富家庭文化活动,提高家庭文 化品位,引导未成年人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通过提供良好 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保持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从而做 到防患于未然建议制定法律,加强综合治理,增设”国家抚养 院”,明确父母责任、义务,督促父母应该多掌握、了解孩子,从 而提高对子女的教育水平,最终达到降低或遏制未成年人的 犯罪率,才是家庭之大幸、社会之大幸、国家之大幸! (四)应当在学校、社区、青少年活密集的团体组织专门 的机构,对未成年人的行为,思想进行跟踪调查,一旦发现 在某些未成年人有了不良行,受到了不良的思想侵害,应该 对这些人进行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学校、社区、青少年 活动中心与家长相互配合,让这些不良行为,不良思想消灭 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冯伴香《预防青少年犯罪刻不容缓》 [2]马德峰《青少年离家出走现象的理论思考》 [3]李康熙《青少年辍学情况的调查分析》 [4]孙昌军、周亮《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统计与分析》 [5]王志强《对未成年人心理趋向的分析》
281 评论

十十十月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论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内容摘要:本篇文章从三部分讲述了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在第一部分里简单概括未成年人犯罪以及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特点。第二部分中,我认为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应当分为四点,自我预防、家庭预防、学校预防和社会预防,其中以学校预防和社会预防为重点。在学校和社会的预防工作中,学校应当注重全面教育,素质教育和文化教育是同等重要的。学校不能只片面的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导致学生在其它方面的教育欠妥。社会应当狠抓预防工作,使未成年人犯罪的几率降到最低。第三部分,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地方政府及司法机关在各个方面已经出台很多政策,希望通过各个单位、集体严厉打击未成年犯罪。关键词:未成年、犯罪、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特点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岁不满18岁的人实施了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在这几年中,由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以引起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复杂性,对待未成年人犯罪,应采取“以防为主,打击为辅、防打结合,标本兼治”的方针,促使家庭、学校、社会形成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合力,全民参战,齐抓共管,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为何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会逐年上升,我们应从四个方面来讲:1、未成年人自身素质不高,认知能力低,抵御能力差。例如:王某、黄某某,均是十五六岁的青少年,在某中学读初中,在上小学和初中时,都是父母的乖孩子,听话的好学生。自从认识朱毅权后,他们学习成绩开始下降,经常逃学,并多次离家出走。22岁的朱毅权曾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1997年刑满释放。为找帮手,他通过别人认识了王某、黄某某,在他的诱导下,王某、黄某某产生了邪念而走上犯罪道路。2、家庭的教育与关爱不够,导致青少年过早受外界不良风气影响。例如:昆明五华区法院2003年审理的杨某某、孙某抢劫案,在开庭前会见被告人杨某某时,法官了解到其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就是因为父母在他小的时候便离了婚,不久其父病逝,母亲则对他从不管不问,以至于平时的生活都是由居委会照管。因缺乏父母的关爱,感到很孤独,便结识了街上一些和他年龄相仿的人,和他们一起打架、喝酒、抽烟,最终走上犯罪道路。法官们希望为人父母的家长们要切实承担起监护人的职责,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尽心尽力。3、学校对青少年政治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不力,在德育教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上存在薄弱环节。例如:黄某是某校读职高,成绩一直不太好,因未完成假期作业,老师怕影响到班级成绩和荣誉,在开学时,不准其注册,故辍学在家,后因没事就到社会上玩,而结识了一些行为不良的同龄人,以至走上犯罪道路。本案谷某的犯罪就是因为学校、教师采取了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将其推出校门,使其最终走上犯罪道路。4、社会不良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力剧。例如曹某,女,14岁,是个非常听话,成绩优异的女孩子,邻居家10岁的林某一直拿她当做榜样,放假时俩人经常在一起学习、玩耍,可是有一天,林某像往常一样去曹某家玩,却被曹某砍死。警察在调查此案件中,曹某声称:“我看电视里,杀人的镜头很过瘾的,于是我就想试试。”本案中曹某就是因为受外界影响,使其最终走上犯罪道路。在法院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分析三大形式特征分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未成年人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件中所占比例在逐年上升,涉案未成年被告人增加幅度较大。例如:某高校在校大学生,2001年犯罪率比上年上升300%,2002年同比上升120%;某县法院01年判处未成年人犯罪同比上升15倍,2002年同比上升98倍。其中未成年被告人占80%以上。2、未成年人犯罪较为突出的表现为:财产型犯罪和暴力型犯罪;3、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态表现为团伙犯罪;例如:在《学生伤害赔偿案件及分析》一书中未成年人团伙犯罪的案例占本书案例70%以上。二、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犯罪,尤其是未成年人犯罪,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犯罪的发生和变化,犯罪的原因和危害后果,均具有社会性、综合性,是社会上各种消极因素、不良影响,恶劣环境等在未成年人身上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一定意义上,犯罪实际上是社会消极面的“综合症”。从未成年人犯罪的产生原因看,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就客观方面而言,有的是自身方面的原因,如自身素质不高,认知能力差,对外界的防御能力低;有的是家庭方面的原因,如父母离异、教育、监护不力,父母、监护人有不良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有的是学校方面的原因,如政治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不力,片面的追求升学率,疏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尤其是对“双差生”的冷落或歧视等;有的是社会方面的原因,如不良书刊或含有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内容的影视作品和出版物的不良影响;由此可见,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是社会问题的综合反映。既然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的综合反映。就不可能靠一个部门解决,也不可能按照某一种方法解决,而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通过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只有这样,才能标本兼治,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自我预防在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阶段来看,往往是未成年人自身认知能力底,防御能力差以及能力不够,应当认真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在自我预防的过程中,应举和帮助那些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帮助已经发生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带头认真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如果发现有违法犯罪迹象时,应当及时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在自身找出不足,以最快的方式杜绝有违法犯罪的事情发生。家庭预防家庭结构失调、家长不良言行的熏染以及教育方法不当,都极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发现未成年人犯罪蛛丝马迹的当首属其家庭成员。特别是初犯阶段,父母如能及时制止、教育;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说,家庭安定则社会安定,家庭和睦则社会和睦。抓好家庭教育这个环节,就是抓住了未成年人犯罪的源头。我认为有关部门可与少年家庭签订防治犯罪的责任状,明确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通过落实承包责任制,巩固家庭这个堡垒,对于整天忙于生意、事业、忽视子女教育的家长,要促使其从思想上重视,从行动上落实。如果父母与孩子常交流,有感情,孩子就会有爱心,有同情心,有责任感……这些都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家是孩子每天停靠的港湾,是情绪的出口,是在外受伤跌倒时可以疗伤止痛、补充能量的地方。那些教育方法不当、过分溺爱、纵容或棍棒教育的家长,通过举办家长学校等形式,进行必要的培训,促使其摒弃不良的教育习惯,使每个家庭都能真正起到教育预防的职责。其实孩子都是很宽容的,对父母的要求并不高,给孩子一个亲密的拥抱,一个幸福的微笑,一个关注的眼神,一次倾心的交谈,甚至是一次适时的批评,都会让孩子感到父母在关注他、爱他。父母的那份爱意将会给孩子送去一片蓝天,为家庭生活带去一缕清香。学校预防在学校预防中,学校首先是传道,教学生做人的道理以及如何做人,其次才是传授文化知识。学校应改变现有不当的德育模式,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校的德育及其违法的原因。德育本身没有过错,错的是教育的不当内容和方式,片面的追求、且德育仍然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最初的和最有力的屏障。,因此,要发挥德育教育自身的有效作用的同时来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几率。关闭而不是开启未成年人走向违法犯罪的大门,必须纠正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回归教育本来面目,认真研究、探索在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有效方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在学校开设法制课,设置专业法制教员,加大法制教育工作力度,让学生每周至有一节法制课。同时要建立教师教法、学生学法的考核制度,使老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把学生学法、懂法、守法落实到实处。全面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学校、老师要认真履行好应尽的各项职责。社会预防现在的社会多姿多彩的,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财富积累可观,大多数人富裕程度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精神文化的同时,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也涌了进来。即便是收视率很高的频道,也免不了武打凶杀、异性亲热等演示传递的信息。所以有的青少年边看边模仿,甚至对身边的家人、朋友动手动脚。“泡网吧”更是成了青少年们的乐园,在那里,他们可以整天整夜地玩游戏、上网聊天或看形形色色的影视、图片,不管网上好的坏的、高尚的腐朽的、科学的迷信的,他们照单全收,他们从不担心老师或家长去找他们,因为门口有老板在放哨。渐渐地由逃学到辍学,因享乐到手头拮据而诱发盗窃、抢劫、强奸、杀人等犯罪累见不鲜。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在“全民经商”的潮流中,恭喜发财、赚钱光荣不再被中国人羞涩避讳,不读书照样可以挣大钱已成为部分家长和学生的共识。导致青少年价值观念的迷惘,物质享受的强烈诱惑,物质生活的高度追求,使意志薄弱者跌入迷途,走向犯罪。鉴于上述诱发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原因,我们应当按照中央综治委的要求;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是净化社会环境,整治搞好校园和周边环境。各级党委、党政府、领导要组织好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宣传、新闻出版、公安政法等部门的制度,在共青团、妇联、群众、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下,下定决心治理好学校内部和周围社会治安,坚决打击危害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不法行为,切实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二、是加强法制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要积极争取有关单位的支持,建立一支优秀的校外辅导员或者配备专职法制教员,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纪律法制教育;要结合当前青少年犯罪典型安例,组织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三、加大打击引诱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的力度,把校外的青年人组织起来,开展一些积极向上,文明健康活动等等,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换救的方针,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使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关心支持。我们坚信,有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有各行各业采取的综合治理,青少年发展的社会环境一定能够进一步得到优化,处于困境中的青少年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三、地方政府、司法机关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职责及预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职责是:1、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规划;2、组织、协调公安、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工商、民政、司法行政等政府有关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3、对本法实施的情况和工作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4、总结、推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经验,树立、表彰先进典型。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人民法院在办理未成人刑事案件中,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认真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采取六条措施,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①指定辩护,切实保护未成年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凡被告人为限制行为能力人或开庭时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都为他们指定辩护人。在2002年以来所办理的57人中,有12名未成年人没有委托辩护人,法院都为他们指定了辩护人。如陈某盗窃案,由于陈的父母离异,家庭经济困难。法院通知陈父到庭后,他虽然愿意为儿子委托辩护人,但却无钱。法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即为陈某指定了一名律师作为辩护人。②寓教于审,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如在审理刘某等五人抢劫一案时,特邀请了该案5个被告人所在学校的副校长作为陪审员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判决时,合议庭充分考虑了他们是在校生,且平时表现比较好的实际情况,除被告人刘某外,其余四人均免予刑事处分,使四人重返学校。法庭最近回访了解到,四人遵守纪律、学习更加努力,都表示要“珍惜学习机会,刻苦学好本领,将来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③多方配合,共同做教育、挽救工作。凡是作有罪判决的,均组织家长、所在村委会干部、公诉人、辩护人等参加帮教座谈会。从犯罪的主客观原因、犯罪根源、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违法性、应受惩罚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未成年犯提高认识,深刻反省,吸取教训。通过座谈帮教,未成年犯及其家长都受到深刻教育,表示接受法院判决,真诚悔改,重新做人。对被判缓刑的未成年犯,法院主动与学校联系,做学校的工作,使其重返校园学习,有效地遏止了未成年缓刑犯流入社会再次犯罪。④根据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确定庭审方式、方法,防止伤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如在审理廖大和廖二抢劫一案中,法庭针对廖大对自己犯抢劫罪的认识不到位的情况决定休庭,让指定辩护人、家长在一起共同对廖大进行教育。当他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后痛心流涕,当即承认自己的行为构成犯罪,决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据此,法庭判处二人缓刑。法庭采取这种方式,既不伤害其自尊心,又达到了教育、挽救的目的。⑤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依法能够适用缓刑的,尽量适用缓刑。2002年以来,该院共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31件57人,其中21件是抢劫。在未成年犯的57人中,判处免予事处分的6人,缓刑17人,单处罚金5人,拘役10人;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19人,仅占33%。57人中无1人上诉。广泛开展送法进校活动。该院派出法官到中小学担任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帮助学校普法。在法官们的指导下,这些学校普遍举办了法制展览、法制告会、学法用法演讲会、摩拟法庭等活动。法官们还选择一些典型案件,到中学开庭审判,收到了使学生学法、知法、讲法、用法、守法的好效果。法院执法须保证“三要”:一要维护少年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做到在开庭时将有关诉讼权利告知被告人;未请辩护人的依法为其指定辩护人;在审判区内为监护人安排专席,保证其参与诉讼,为少年被告人辩护,并享有阅读审判笔录和为少年被告人上诉等权利。宣判后安排监护人与少年被告人见面;二是要把法律教育贯穿于庭审全过程。在审判活动中,注意做到法律用语通俗化,审判语言言简易懂,绝不使用讥讽、挖苦词句;法庭设置简单,形式灵活,做到在严肃与温和相济的气氛中进行审理,把感化的亲切语言印在少年被告人的心中,把教育关怀的情感体现在促进失足少年的自我悔悟改造上;三要正确适用刑罚,体现依法从宽精神。在对其定罪量刑时,对那偶然失足,罪行较轻,悔罪表现好的,一般都减轻处罚;对同时具有从重和从轻情节的,都体现从轻处罚;对符合宣告缓刑条件的,绝不收监,依靠社会和家庭力量加强帮教;对少年被告人一般不适用附加刑,不在公判会上宣判,以保护其自尊心和悔罪自新的信心。综上所述,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可塑性和可造性。从某种意义上看,对未成年人犯罪,社会的责任大于未成年人犯罪自身的责任。打击仅是低层次的防范,预防才是最有效的手段,而防治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只有社会各方面,只有社会各方面力量协调一致,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才能保证这一工程的顺利进行。参考文献:①2004年3月14日新华网云南频道②北京大学法学院刘中发《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原则和特点》③1999年6月28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④1999年6月28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条⑤2004年4月27日中国法院网⑥《未成年人犯罪案例》⑦《学生伤害赔偿案件及分析》⑧2003年7月中国青年

148 评论

沈阳老五0459

目前,未成年人犯罪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这一变化对未成年犯罪预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一是未成年在青春期,生理上急速成长,其心理发展却呈现出明显的缺陷和不足,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其面临外表成熟而内心稚嫩的尴尬,认知能力欠缺,逆反心理严重,极易产生犯罪意向,做出越轨举动;二是家庭结构缺失,单亲家庭、再婚家庭、留守儿童屡见不鲜。这样环境下孩子,行为上缺乏约束,在收到某些诱惑时,难以抗拒,容易引发犯罪;三是教育方法失当,在子女达不到既定期望或者发现孩子犯错误时,以简单的打骂代替思想和言语交流,造成双方的对立梳理;家长极度呵护和放纵,易使孩子养成好吃懒做、贪图享受的习惯,在物质要求不被满足时不择手段,或者在受挫后自暴自弃。四是不良咨询的传播,暴力咨讯、黄色资讯中充满了冲击性,可以给未成年人带来感官上的巨大刺激,容易形成暴力人格,表现出极强的攻击性,犯罪就有了可能。犯罪手段的特点未成年犯罪的暴力性越来越明显,近年来,故意伤害、抢劫、盗窃、强奸罪等暴力型犯罪明显增多,且大多数未成年人都是初犯、偶犯,而年龄最小的刚满14岁。未成年人犯罪普遍是被动的,但已经成为不容小觑的一个社会问题。未成年人的预防首先要改善家长自身,可以通过家长学校、亲自互动等多种互动方式,传播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同时加深家长对子女的了解,选择正确的沟通方式。文化和传播对引导未成年人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教育等部门在预防未成年犯罪方面担负着重大责任,为未成年人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保障未成年的健康成长。

220 评论

相关问答

  • 未成年犯罪原因及预防的论文摘要

    目前,未成年人犯罪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这一变化对未成年犯罪预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一是未成年在青春期,生理上急速成长,其心理发展却

    苏明zhsm13579 2人参与回答 2024-08-26
  • 未成年犯罪原因及预防的论文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社会的明天,担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理应得到关心和爱护,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但由于青少年心理发育不成熟,意志薄弱,较易受到社会上各种腐朽思想

    九尾天使 3人参与回答 2024-08-27
  • 未成年犯罪原因及预防的论文范文

    你好,青少年犯罪原因的探究论文这个很乐意的与你分享的。

    cll19880211 2人参与回答 2024-08-28
  • 未成年犯罪原因及预防的论文题目

    1、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

    烟点燃空虚 3人参与回答 2024-08-26
  • 关于未成年犯罪预防的论文摘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社会的明天,担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理应得到关心和爱护,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但由于青少年心理发育不成熟,意志薄弱,较易受到社会上各种腐朽思想

    dragontattoo 4人参与回答 2024-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