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的诗学论文是哪一年的

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的诗学论文是哪一年的

发布时间:

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的诗学论文是哪一年的

一般动乱的年代,文学上和思想上会出现光辉的成就。

文论发生重大变化,究其原因:一是思想领域的变化(儒学;玄学;佛学),二是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繁荣(文学创作文人化)。文学理论空前繁荣,其成就主要有:一是对文学的作用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二是关于文学本质特征的认识有了突破性进展;三是系统全面地展开对文学艺术规律的研究并成就卓著。第一节 魏晋文论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曹魏文学的代表,也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专论。表达了全新的文学观念,标志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部系统探讨文章写作理论的专论。 此时的“文”或“文章”主要指文学性作品,不再是广义含义。一、 曹 丕1、文气说 “气”主要指作家先天的禀赋。曹丕认为由于作家各自所禀之气不同,其文章也就有了高下之分,揭示了作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对于风格研究和作家评论具有重要意义。但作家的性格并不单纯由先天决定 。2、“夫文本同而末异” “本”指思想感情,“末”指作品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说文章目的都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但表现内容差异,就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形成不同的文体。从宏观上把握住了文体的本质及其分类的基础。二、 陆 机(一) 产生创作冲动三准备1、掌握前人创造的文化成果,丰富自己学识:“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学识)2、观察万物,触景生情,从而深入体察和思考社会人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外物感发)3、要有高远的人生追求:“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凌云;……”(高尚的人生追求) 指明了文学与自然、文学与人生的关系,对后来的物感说影响很大。(二) 想象论陆机第一次对想象在艺术构思和艺术创造中的作用作了集中而出色的描绘:起始阶段,作家要“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进入虚静的精神专一境界。(虚构性与概括性)文思降临时“情瞳胧而弥鲜,物昭析而互进”,作家的思想感情与有关具体事物紧紧结合。(情物结合)意象形成了,作家就要“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寻找表达所需的语言。(艺术语言的生成) 揭示出艺术构思过程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三) “诗缘情而绮靡”指出诗歌的特征有二:情感性与审美性,即诗歌因情而生,凭情而构,并且文辞美丽繁盛。比《毛诗序》的“情志观”更进一步,比曹丕的“诗赋欲丽”更完整,更明确。明显淡化了儒家诗学理论中的政治伦理道德规范性,对南朝文学思想乃至唐代诗学思想影响非常深远。(四)灵感论:陆机注意到灵感的存在和作用,认为文思的通塞取决于灵感的有无。在文论史上,陆机第一个注意并探讨灵感的无意识性及偶发性。《文赋》集中反映了魏晋文学以表情和华美为特征的创作风尚,是这一时期文论的代表。对两晋南北朝创作理论影响重大。第二节 刘勰的《文心雕龙》刘勰主要生活在齐梁时代,儒、释、道三家思想兼综。《文心雕龙》是南北朝时期文论最高水平的代表,是杂文学理论的系统总结。《文心雕龙》全书共五十篇,目的是阐述“为文之用心”,即作文之法。内容由五个方面组成:1、本质论;2、文体论;3、创作论;4、批评鉴赏论;5、杂论。结构上前二十五篇是论文之纲领,后二十五篇是论文之毛目。一、刘勰思想与《文心雕龙》(一)本源论:自然之文;人文之文;道为文章之本源。(二)“六经”也源于自然之道,打通儒道之间的通道。(三)皈依佛门,深通佛理。《文心雕龙》五个内容中,精华部分是创作论与批评鉴赏论。二 、《文心雕龙》的理论精华创作论 1、文质关系——“离情析采” 2、艺术构思——“神思” 3、文学风格——四组八类 4、风骨论批评鉴赏论(一)创作论1、文质关系——“离情析采” “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鞹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昔诗人篇什,为情造文;辞人赋颂,为文造情。” “情”包括理、事、义,“采”指辞藻、声律等,二者在作品中相辅相成,不可或缺。2、艺术构思——“神思”A艺术构思的特点有二:1)超越时空限制 2)想象与物象结合B艺术构思的条件主要有“志气”和“辞令”两方面,即作家的思想感情深度与语言表达能力决定着艺术构思的水平,所以,他强调作家应当注重“积学”、“酌理”、“研阅”、“绎辞”。开展艺术构思的方法是进入虚静状态。C艺术构思与言意关系:构思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构思中形成的“意”能否完整反映主客体实际状况,二是语言能否准确、清晰地达“意”。要解决须从“秉心养术”和“含章司契”两点入手。D艺术构思的类型有快慢两种,这是由作家的禀赋和文章体制的大小决定的。E艺术构思也存在于艺术加工过程中,作品需要反复琢磨和不断修改。刘勰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艺术构思的问题,深入地揭示了艺术构思的本质特征。 3、文学风格:典雅-新奇;远奥-显附 繁缛-精约;壮丽-轻靡4、风骨论:“风”指以充实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精神风貌,“骨”指作品端直的文骨。刘勰认为风骨是作品的核心,要求作品应当体现作者的风貌,具有刚健的语体风格,并由此形成一种有力度的艺术美。 风骨论建立了一种新的审美标准,推崇一种厚重有力而又富有艺术美的文学,不仅丰富了当时的美学理论,而且对后来的唐代文学理论和创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批评鉴赏论1、文学鉴赏与批评是艰难的,因为:鉴赏和批评者的方法及态度有问题。作品复杂,难以理解。 从鉴赏者和批评者的角度说,常犯三方面的错误:一是“贱同而思古”,即贵古贱今;二是“崇己抑人”,即文人相轻;三是“信伪迷真”,即知识素养差,不能正确理解认作品。加上作品的复杂,使得文学批评不能全面、客观地开展。2、要全面、公正、客观地开展文 学批评 从四个方面努力:1)“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起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大量阅读文学作品,了解其特点及创作规律。2)“无利于轻重,不偏于爱憎”,树立正确的批评态度。3)要会“六观”,即掌握具体的文学批评方法。4)能够“见异”,发现作品的自身特色。“六观”:从整体到局部“观位体”:考察作品的体裁风格与其所表现的思 想感情是否相谐。“观置辞”:文辞是否充分满足内容表达需要。“观通变”:作品是否能在继承基础上有创新。“观奇正”:考察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看是否做到 内容纯正,形式华美。“观事义”:作品内容是否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感情相一致。“观宫商”:是否具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考察作品三、“龙学”《文心雕龙》体大思精,构建了一个完整、成熟的文论体系。《文心雕龙》的影响远不止于古代,现当代形成一股前所未有的研究热潮,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起,至今不衰,称之为“龙学”。“龙学”不止是中国之学,而是世界范围内研究的文学理论之一,在世界美学史和文论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第三节 南北朝的文论文论领域大体形成革新、复古和折中三派。革新派代表主要有沈约、萧纲、萧绎、萧子显等,复古派以裴子野为代表,折中派代表人物有刘勰、钟嵘、萧统、颜之推等。钟嵘的《诗品》是南朝文论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论专著,使诗学理论独立出来,并以审美为中心的诗学思想代替以政教为中心的诗学思想,建立了一套全新的诗学体系。北朝的文学不甚发达,文论状况也大致如此。一、钟嵘及其《诗品》诗品》品评汉至齐梁五言诗人,分上中下三品,每品一卷,共三卷。三卷前各有序,合称《诗品序》,阐述了钟嵘的诗歌理论。钟嵘的诗歌理论主要表现为本质论、自然论、滋味论、流别论。(一) 本质论诗歌的本质是表达人的性情,而性情的来源是“物之感人”,即物感说。所谓“物”,指自然界事物和社会人生两个方面,只有诗歌能够表达出这种充盈于诗人心中的“感”。这表现出钟嵘高人一筹的理论眼光和水平。所以钟嵘“重怨”和“尚气”。“怨”强调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和与命运的抗争,“气”是主张诗歌具有内在的气势强烈的气壮之美。这使得诗歌更加全面、深入地贴近现实人生,建立起新的美学标准。(二) 滋味说“味”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指诗歌本身的美感或审美价值,二是指诗歌审美活动。真正优秀的诗歌应当具有诗味。诗歌怎样具有诗味呢?应从两方面努力:一是根据内容表达之需,综合利用赋比兴手法;二是以深刻有力的思想内容与富有文采的表现形式相结合。钟嵘把“滋味”作为诗歌创作和审美的一种境界和目标来看,使味具有了更为充分的文学理论意义,也反映了南朝文学理论对诗歌艺术美的重视和追求。(三) 自然论钟嵘把“自然英旨”作为诗歌应该遵循的最高美学原则。自然美的创造,应当通过“直寻”的方式获得,就是直接描写眼前所见,直接抒发诗人的人生感受。诗歌创作就是应当直抒胸臆、追求自然,不为故实所累,不以卖弄学问为高。这一诗学思想不仅对诗,而且对后来的词、曲创作也有深远影响。二、 光辉灿烂的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文学理论空前繁荣,成就主要有三方面。出现了许多大家大作,如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等。

民族融合的大时期,思想碰撞激烈。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刘勰的《文心雕龙》

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的诗学论文是哪一年写的

文论发生重大变化,究其原因:一是思想领域的变化(儒学;玄学;佛学),二是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繁荣(文学创作文人化)。文学理论空前繁荣,其成就主要有:一是对文学的作用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二是关于文学本质特征的认识有了突破性进展;三是系统全面地展开对文学艺术规律的研究并成就卓著。第一节 魏晋文论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曹魏文学的代表,也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专论。表达了全新的文学观念,标志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部系统探讨文章写作理论的专论。 此时的“文”或“文章”主要指文学性作品,不再是广义含义。一、 曹 丕1、文气说 “气”主要指作家先天的禀赋。曹丕认为由于作家各自所禀之气不同,其文章也就有了高下之分,揭示了作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对于风格研究和作家评论具有重要意义。但作家的性格并不单纯由先天决定 。2、“夫文本同而末异” “本”指思想感情,“末”指作品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说文章目的都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但表现内容差异,就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形成不同的文体。从宏观上把握住了文体的本质及其分类的基础。二、 陆 机(一) 产生创作冲动三准备1、掌握前人创造的文化成果,丰富自己学识:“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学识)2、观察万物,触景生情,从而深入体察和思考社会人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外物感发)3、要有高远的人生追求:“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凌云;……”(高尚的人生追求) 指明了文学与自然、文学与人生的关系,对后来的物感说影响很大。(二) 想象论陆机第一次对想象在艺术构思和艺术创造中的作用作了集中而出色的描绘:起始阶段,作家要“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进入虚静的精神专一境界。(虚构性与概括性)文思降临时“情瞳胧而弥鲜,物昭析而互进”,作家的思想感情与有关具体事物紧紧结合。(情物结合)意象形成了,作家就要“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寻找表达所需的语言。(艺术语言的生成) 揭示出艺术构思过程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三) “诗缘情而绮靡”指出诗歌的特征有二:情感性与审美性,即诗歌因情而生,凭情而构,并且文辞美丽繁盛。比《毛诗序》的“情志观”更进一步,比曹丕的“诗赋欲丽”更完整,更明确。明显淡化了儒家诗学理论中的政治伦理道德规范性,对南朝文学思想乃至唐代诗学思想影响非常深远。(四)灵感论:陆机注意到灵感的存在和作用,认为文思的通塞取决于灵感的有无。在文论史上,陆机第一个注意并探讨灵感的无意识性及偶发性。《文赋》集中反映了魏晋文学以表情和华美为特征的创作风尚,是这一时期文论的代表。对两晋南北朝创作理论影响重大。第二节 刘勰的《文心雕龙》刘勰主要生活在齐梁时代,儒、释、道三家思想兼综。《文心雕龙》是南北朝时期文论最高水平的代表,是杂文学理论的系统总结。《文心雕龙》全书共五十篇,目的是阐述“为文之用心”,即作文之法。内容由五个方面组成:1、本质论;2、文体论;3、创作论;4、批评鉴赏论;5、杂论。结构上前二十五篇是论文之纲领,后二十五篇是论文之毛目。一、刘勰思想与《文心雕龙》(一)本源论:自然之文;人文之文;道为文章之本源。(二)“六经”也源于自然之道,打通儒道之间的通道。(三)皈依佛门,深通佛理。《文心雕龙》五个内容中,精华部分是创作论与批评鉴赏论。二 、《文心雕龙》的理论精华创作论 1、文质关系——“离情析采” 2、艺术构思——“神思” 3、文学风格——四组八类 4、风骨论批评鉴赏论(一)创作论1、文质关系——“离情析采” “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鞹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昔诗人篇什,为情造文;辞人赋颂,为文造情。” “情”包括理、事、义,“采”指辞藻、声律等,二者在作品中相辅相成,不可或缺。2、艺术构思——“神思”A艺术构思的特点有二:1)超越时空限制 2)想象与物象结合B艺术构思的条件主要有“志气”和“辞令”两方面,即作家的思想感情深度与语言表达能力决定着艺术构思的水平,所以,他强调作家应当注重“积学”、“酌理”、“研阅”、“绎辞”。开展艺术构思的方法是进入虚静状态。C艺术构思与言意关系:构思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构思中形成的“意”能否完整反映主客体实际状况,二是语言能否准确、清晰地达“意”。要解决须从“秉心养术”和“含章司契”两点入手。D艺术构思的类型有快慢两种,这是由作家的禀赋和文章体制的大小决定的。E艺术构思也存在于艺术加工过程中,作品需要反复琢磨和不断修改。刘勰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艺术构思的问题,深入地揭示了艺术构思的本质特征。 3、文学风格:典雅-新奇;远奥-显附 繁缛-精约;壮丽-轻靡4、风骨论:“风”指以充实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精神风貌,“骨”指作品端直的文骨。刘勰认为风骨是作品的核心,要求作品应当体现作者的风貌,具有刚健的语体风格,并由此形成一种有力度的艺术美。 风骨论建立了一种新的审美标准,推崇一种厚重有力而又富有艺术美的文学,不仅丰富了当时的美学理论,而且对后来的唐代文学理论和创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批评鉴赏论1、文学鉴赏与批评是艰难的,因为:鉴赏和批评者的方法及态度有问题。作品复杂,难以理解。 从鉴赏者和批评者的角度说,常犯三方面的错误:一是“贱同而思古”,即贵古贱今;二是“崇己抑人”,即文人相轻;三是“信伪迷真”,即知识素养差,不能正确理解认作品。加上作品的复杂,使得文学批评不能全面、客观地开展。2、要全面、公正、客观地开展文 学批评 从四个方面努力:1)“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起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大量阅读文学作品,了解其特点及创作规律。2)“无利于轻重,不偏于爱憎”,树立正确的批评态度。3)要会“六观”,即掌握具体的文学批评方法。4)能够“见异”,发现作品的自身特色。“六观”:从整体到局部“观位体”:考察作品的体裁风格与其所表现的思 想感情是否相谐。“观置辞”:文辞是否充分满足内容表达需要。“观通变”:作品是否能在继承基础上有创新。“观奇正”:考察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看是否做到 内容纯正,形式华美。“观事义”:作品内容是否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感情相一致。“观宫商”:是否具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考察作品三、“龙学”《文心雕龙》体大思精,构建了一个完整、成熟的文论体系。《文心雕龙》的影响远不止于古代,现当代形成一股前所未有的研究热潮,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起,至今不衰,称之为“龙学”。“龙学”不止是中国之学,而是世界范围内研究的文学理论之一,在世界美学史和文论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第三节 南北朝的文论文论领域大体形成革新、复古和折中三派。革新派代表主要有沈约、萧纲、萧绎、萧子显等,复古派以裴子野为代表,折中派代表人物有刘勰、钟嵘、萧统、颜之推等。钟嵘的《诗品》是南朝文论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论专著,使诗学理论独立出来,并以审美为中心的诗学思想代替以政教为中心的诗学思想,建立了一套全新的诗学体系。北朝的文学不甚发达,文论状况也大致如此。一、钟嵘及其《诗品》诗品》品评汉至齐梁五言诗人,分上中下三品,每品一卷,共三卷。三卷前各有序,合称《诗品序》,阐述了钟嵘的诗歌理论。钟嵘的诗歌理论主要表现为本质论、自然论、滋味论、流别论。(一) 本质论诗歌的本质是表达人的性情,而性情的来源是“物之感人”,即物感说。所谓“物”,指自然界事物和社会人生两个方面,只有诗歌能够表达出这种充盈于诗人心中的“感”。这表现出钟嵘高人一筹的理论眼光和水平。所以钟嵘“重怨”和“尚气”。“怨”强调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和与命运的抗争,“气”是主张诗歌具有内在的气势强烈的气壮之美。这使得诗歌更加全面、深入地贴近现实人生,建立起新的美学标准。(二) 滋味说“味”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指诗歌本身的美感或审美价值,二是指诗歌审美活动。真正优秀的诗歌应当具有诗味。诗歌怎样具有诗味呢?应从两方面努力:一是根据内容表达之需,综合利用赋比兴手法;二是以深刻有力的思想内容与富有文采的表现形式相结合。钟嵘把“滋味”作为诗歌创作和审美的一种境界和目标来看,使味具有了更为充分的文学理论意义,也反映了南朝文学理论对诗歌艺术美的重视和追求。(三) 自然论钟嵘把“自然英旨”作为诗歌应该遵循的最高美学原则。自然美的创造,应当通过“直寻”的方式获得,就是直接描写眼前所见,直接抒发诗人的人生感受。诗歌创作就是应当直抒胸臆、追求自然,不为故实所累,不以卖弄学问为高。这一诗学思想不仅对诗,而且对后来的词、曲创作也有深远影响。二、 光辉灿烂的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文学理论空前繁荣,成就主要有三方面。出现了许多大家大作,如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等。

曹丕的《典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步关于文学评论的著作

文心雕龙

《六一诗话》 欧阳修 《六一诗话》作者是宋朝的欧阳修,我国最早的诗话,开后代诗歌理论著作新体裁。 《六一诗话》的言说方式正是“泛应曲当”,随事生说,各则诗话条目之间的排列并没有固定和必然的逻辑联系。但另一方面,《六一诗话》却又有其一以贯之的诗学主张。

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的诗学论文是哪一年提出的

曹丕《典论-论文》提出了批评两汉以来轻视文学的观点,指出了文学的独立地位,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典论论文》先从批评“文人相轻”的恶习出发,指出:“文非一体,鲜能筹备”,要求人们必须以“审己度人”的态度和对不同文体作不同要求来评论文章。他认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同时提出“文气”说,认为“文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并以此衡量作家的优劣得失。《典论论文》还论到文章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文章提到与建功立业并重的地位。表现意义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那么,《典论·论文》则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自觉的文学批评的理论代表作。在这之前,中国古代文论还处于不自觉的胚胎阶段。先秦诸子的文论,多属片言只语。汉后诸家论文也还未从学术中分离出来。其中,个别序、赞形式的文学批评,也只是讨论某一具体作家作品,限于一篇一书。直到《论文》出现,才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宏观地多角度地论述文学理论问题的专著。它冲击了汉代后期统治文坛的陈腐观念;总结了建安文学的新特点和新经验;开创了解盛极一时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之先例。

永明体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诗风。又称新体诗。当时的音韵学家周颙发现并创立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的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必须避免之说。永明体,即以讲究四声、避免八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门下的8位文学家: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合称竟陵八友),都是永明体诗歌的作家。其代表人物历来认为是谢朓、沈约和王融。从齐永明至梁陈100余年间,吴均、何逊、阴铿、徐陵、庾信等先后有90余人对新体诗进行过有益的尝试,从而为唐代格律诗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诗缘情”是从诗的特征上强调了诗的艺术本质。此语出于西晋陆机《文赋》。《文赋》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专门谈创作的理论作品。其中,在谈到不同文体的不同风格这一问题上,陆机认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意为,诗歌因情而生,所以要求文词美丽,赋是铺写其事,所以要清楚明确。这是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明确的提出,诗是主情的,主情为诗的特点。今人裴斐《诗缘情辨》解释说:“缘情,即源于情”,无论从诗的抒情功能来解释,还是从诗歌之来源看,都能解释得通。其实,早在屈原时代,与“诗言志”相比照的“抒情”之说就已产生。如《楚辞·惜颂》中说“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这是最早提及诗歌“发愤抒情”的艺术功能,是对传统的“诗言志”的一次突破。然而,处在“七雄纷争”的战国后期的楚国,处在“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抒情”说难以“独尊”。汉代董仲舒提倡“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抒情”之论更无立足之地。汉初文坛盛行拟骚,屈原作品稍露头角,就遭史学家班固的斥责,谓之“露才扬己”而“忿怼沉江”,“抒情”之说可谓昙花一现,即被汉儒扼杀在摇篮之中。魏晋时期,随着人的意识的全面觉醒,随着对个性的极力张扬,“人的觉醒”带来了“文的自觉”,陆机终于大胆否定了汉儒关于诗歌观念中的理念化倾向,破天荒地提出“诗缘情”,并成为了文坛共识。这对历来以“言志”、“美刺”为规范的儒家正统文学观,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同时也反映了魏晋文学想要摆脱经学附庸地位的潮流。在《文赋》中,陆机不仅提出了这一具有开创意义的观点,而且还对诗应反映的“情”作了规范,既要求它必须是真情实感,他说“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也就是要求“情”是真情,外在的所有表现,都是真情外化的结果。

第一,它批评了“文人相轻”的陋习,指出那是“不自见之患”,提出应当“审己以度人”,才能避免此累。第二,评论了“今之文人”亦即建安“七子”在文学上的才力及不足,分析了不同文体的不同写作要求,说唯有“通才”才能兼备各体。第三,提出“文以气为主”的命题,说“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第四,论述了文学事业的社会功能,将它提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又说“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都不如文章能传诸无穷。

第一,它批评了“文人相轻”的陋习,指出那是“不自见之患”,提出应当“审己以度人”,才能避免此累。第二,评论了“今之文人”亦即建安“七子”在文学上的才力及不足,分析了不同文体的不同写作要求,说唯有“通才”才能兼备各体。第三,提出“文以气为主”的命题,说“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里的“气”,实际上指的是作家的气质和个性。曹丕的这一观点,表明他对创作个性的重要性已有比较充分的认识。第四,论述了文学事业的社会功能,将它提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又说“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都不如文章能传诸无穷。相关诗文:《典论·论文》三国 曹丕原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著论,成一家言。译文: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当今的文人,(也不过)只有鲁人孔融孔文举、广陵人陈琳陈孔璋、山阳人王粲王仲宣、北海人徐干徐伟长、陈留人阮瑀阮文瑜、汝南人应玚应德琏、东平人刘桢刘公干等七人。这“七子”,于学问(可以说)是(兼收并蓄)没有什么遗漏的,于文辞是(自铸伟辞)没有借用别人的,(在文坛上)都各自像骐骥千里奔驰,并驾齐驱,要叫他们互相钦服,也实在是困难了。我审察自己(之才,以为有能力)以衡量别人,所以能够免于(文人相轻)这种拖累,而写作这篇论文。王粲擅长于辞赋,徐干(文章)不时有齐人的(舒缓)习气,然而也是与王粲相匹敌的。如王粲的《初征赋》《登楼赋》《槐赋》《征思赋》,徐干的《玄猿赋》《漏卮赋》《圆扇赋》《橘赋》,虽是张衡、蔡邕也是超不过的。然而其他的文章,却不能与此相称。陈琳和阮瑀的章、表、书、记(几种体裁的文章)是当今特出的。应旸(文章)平和但(气势)不够雄壮,刘桢(文章气势)雄壮但(文理)不够细密。孔融风韵气度高雅超俗,有过人之处,然而不善立论,词采胜过说理,甚至于夹杂着玩笑戏弄之辞。至于说他所擅长的(体裁),是(可以归入)扬雄、班固一流的。一般人看重古人,轻视今人,崇尚名声,不重实际,又有看不清自己的弊病,总以为自己贤能。大凡文章(用文辞表达内容)的本质是共同的,而具体(体裁和形式)的末节又是不同的,所以奏章、驳议适宜文雅,书信、论说适宜说理,铭文、诔文崇尚事实,诗歌、赋体应该华美。这四种科目文体不同,所以能文之士(常常)有所偏好;只有全才之人才能擅长各种体裁的文章。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是可以出力气就能获得的。用音乐来作比喻,音乐的曲调节奏有同一的衡量标准,但是运气行声不会一样整齐,平时的技巧也有优劣之差,虽是父亲和兄长,也不能传授给儿子和弟弟。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所以周文王被囚禁,而推演出了《周易》,周公旦显达而制作了《礼》,(文王)不因困厄而不做事业,(周公)不因显达而更改志向。所以古人看轻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这是惧怕时间已经流逝过去罢了。多数人都不愿努力,贫穷的则害怕饥寒之迫,富贵的则沉湎于安逸之乐,于是只知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放弃能流传千载的功业,太阳和月亮在天上流转移动,而人的身体状貌在地下日日衰老,忽然间就与万物一样变迁老死,这是有志之士痛心疾首的事啊!孔融等人已经去世了,只有徐干著有《中论》,成为一家之言。作者简介: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他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设置。除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去世后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葬于首阳陵。

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是哪一篇

民族融合的大时期,思想碰撞激烈。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六一诗话》 欧阳修 《六一诗话》作者是宋朝的欧阳修,我国最早的诗话,开后代诗歌理论著作新体裁。 《六一诗话》的言说方式正是“泛应曲当”,随事生说,各则诗话条目之间的排列并没有固定和必然的逻辑联系。但另一方面,《六一诗话》却又有其一以贯之的诗学主张。

魏文帝曹丕在还是韩世子的时候撰写了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等方面的论集典论,《论文》是其中的一篇专文,全书总有二十篇。《典论·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关乎一些国家大事问题,后来被南朝萧统写入《昭明文选》,和《与吴质书》一起是曹丕仅流传于世的两篇文论著作,《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判史上第一篇批评专著。一、《典论·论文》是一部重大意义著作曹丕所写的《典论》大多数都已经失散,《典论·论文》作为完整保存下来的文学专论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在它之前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著作。曹丕是汉魏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精心撰写的《典论·论文》是古代文论开始进入一个自觉期的体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里面的很多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非常值得提倡。曹丕提出了很多对待文学的重要态度,也肯定了文学的重要地位。二、《典论·论文》有许多第一次《典论·论文》不仅是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还是第一部正式提出了文体分类思想的著作。曹丕提出了“四科八体说”形式的文体论,强调了不同文体之间的形式是不同的,但又都是通过语言文字这种形式来表达情感。第一次如此细致地提出了文体论,同时也是最早体现文体风格的。《典论·论文》开辟了文学批判的先河,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此前从未有过如此细致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而且无论是对文学的态度,还是对文学的作用,它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对后世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批评文学著作中有一定的地位。

一般动乱的年代,文学上和思想上会出现光辉的成就。

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的诗学论文是谁写的的

汪南豪先生是南菁校友,著名的火箭动力专家,著名的航天火箭专家、上海交大博士生导师,为我国的火箭动力推进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一,它批评了“文人相轻”的陋习,指出那是“不自见之患”,提出应当“审己以度人”,才能避免此累。第二,评论了“今之文人”亦即建安“七子”在文学上的才力及不足,分析了不同文体的不同写作要求,说唯有“通才”才能兼备各体。第三,提出“文以气为主”的命题,说“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第四,论述了文学事业的社会功能,将它提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又说“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都不如文章能传诸无穷。

曹丕《典论-论文》提出了批评两汉以来轻视文学的观点,指出了文学的独立地位,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典论论文》先从批评“文人相轻”的恶习出发,指出:“文非一体,鲜能筹备”,要求人们必须以“审己度人”的态度和对不同文体作不同要求来评论文章。他认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同时提出“文气”说,认为“文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并以此衡量作家的优劣得失。《典论论文》还论到文章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文章提到与建功立业并重的地位。表现意义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那么,《典论·论文》则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自觉的文学批评的理论代表作。在这之前,中国古代文论还处于不自觉的胚胎阶段。先秦诸子的文论,多属片言只语。汉后诸家论文也还未从学术中分离出来。其中,个别序、赞形式的文学批评,也只是讨论某一具体作家作品,限于一篇一书。直到《论文》出现,才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宏观地多角度地论述文学理论问题的专著。它冲击了汉代后期统治文坛的陈腐观念;总结了建安文学的新特点和新经验;开创了解盛极一时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之先例。

  • 索引序列
  • 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的诗学论文是哪一年的
  • 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的诗学论文是哪一年写的
  • 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的诗学论文是哪一年提出的
  • 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是哪一篇
  • 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的诗学论文是谁写的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