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杂交水稻杂志

杂交水稻杂志

发布时间:

杂交水稻杂志

杂交水稻是通过不同稻种相互杂交产生的,而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对配制杂交种子不利。要进行两个不同稻种杂交,先要把一个品种的雄蕊进行人工去雄或杀死,然后将另一品种的雄蕊花粉授给去雄的品种,这样才不会出现去雄品种自花授粉的假杂交水稻。可是,如果我们用人工方法在数以万汁的水稻花朵上进行去雄授粉的话,工作量极大,实际并不可能解决生产的大量用种。因此,研究培育出一种水稻做母本,这种母本有特殊的个性,它的雄蕊瘦小退化,花药干瘪畸形。靠自己的花粉不能受精结籽。  为了不使母本断绝后代,要给它找两个对象,这两个对象的特点各不相同:第一个对象外表极像母本,但有健全的花粉和发达的柱头,用它的花粉授给母本后,生产出来的是女儿。长得和母亲一模一样,也是雄蕊瘦小退化,花药干瘪畸形、没有生育能力的母本:另一个对象外表与母本截然不同,一般要比母本高大,也有健全的花粉和发达的柱头,用它的花粉授给母本后,生产出来的是儿子,长得比父、母亲都要健壮。这就是我们需要的杂交水稻,一个母本和它的两个对象,人们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特点,分别起了三个名字:母本叫做不育系,两个对象,一个叫做保持系,另一个叫做恢复系,简称为“三系”。有了“三系”配套,我们就知道在生产上是怎样配制杂交水稻的了:生产上要种一块繁殖田和一块制种田,繁殖田种植不育系和保持系,当它们都开花的时候,保持系花粉借助风力传送给不育系,不育系得到正常花粉结实,产生的后代仍然是不育系,达到繁殖不育系目的。我们可以将繁殖来的不育系种子,保留一部分来年继续繁殖,另一部分则同恢复系制种,当制种田的不育系和恢复系都开花的时后,恢复系的花粉传送给不育系,不育系产生的后代,就是提供大田种植的杂交稻种。由于保持系和恢复系本身的雌雄蕊都正常,各自进行自花授粉,所以各自结出的种子仍然是保持系和恢复系的后代。

农业科学上找找看

《杂交水稻》是迄今杂交水稻领域内唯一对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技术刊物,以“促进杂交水稻的开拓研究与开发研究,使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推动杂交水稻科研和生产的不断发展,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宗旨,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侧重于提高”的办刊方针。刊载内容涉及到杂交水稻研究与开发应用的全部环节,融学术性、技术性、普及性和信息性于一体,先后辟有专题与综述、选育选配、繁殖制种、栽培技术、基础理论、新组合、译文、简报、简讯、国外动态、米质、学术争鸣、特别报道等栏目。国内已发行到全国有水稻种植的各省(市、区),国外已发行到美国、印度、越南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读者对象为农业科技人员、农业院校师生、农业生产和管理人员和知识农民等。   20世纪70年代,我国农业科技界的一项重大发明—杂交水稻,掀开了水稻生产史上崭新的一页,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并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的国家。以袁隆平为首所取得的该项成果于1981年获得了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的国家特等发明奖。截止1999年,我国已累计种植杂交水稻2亿多公顷,增产稻谷3000多亿公斤。杂交水稻的广泛应用大幅度提高了水稻产量,为解决我国十几亿人口大国的粮食自给难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通过成果推介、信息交流和知识传播等手段,《杂交水稻》杂志在推动杂交水稻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中期,杂交水稻正值高速发展时期。为了适应杂交水稻发展的形势,进一步促进杂交水稻科研和生产的不断发展,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1985年9月,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在长沙召开的“六五”科技攻关成果验收会上,酝酿创办《杂交水稻》杂志。同年11月,经湖南省科委审批、湖南省出版局报刊发行处登记(登记证号136号),《杂交水稻》于1986年2月15日出版第1期,标志着其正式创刊。与此同时,《杂交水稻》编辑委员会也正式成立。   创刊时,《杂交水稻》由湖南省农科院主管、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办,季刊,16开本,48页,限国内、自办发行。1988年,改为双月刊,并获国内标准刊号CN43-1137,并改为交邮局发行,邮发代号42-88。1989年,重新改为自办发行;增加了英文目次,部分论文提供英文摘要。1993年,开始对国外公开发行,国外代号为BM4416;同年9月28日,获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5-3956);全部文章均有英文目次和标题,主要论文设有英文摘要和图、表英文,并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逐步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编排。1996年,主办单位更改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并对《杂交水稻》编辑委员会成员进行了适当调整。1997年,改为彩色封页。2001年,由48页增至64页。2003年改为国际大16开本(285 mm * 210 mm),并从当年第2期起由64页增至80页。2005年改交邮局发行,邮发代号42-297。

《杂交水稻》是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办、对国内外公开发行、专门报道杂交水稻的技术类科技期刊。它以广大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开发、经营、推广和生产各个环节的人员,包括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种子生产和经营部门、推广部门及生产单位的有关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该杂志接收有关杂交水稻遗传育种、繁殖制种、原种生产、种子营销、示范推广、耕作栽培、病虫害防治、生理生态、生物技术、组合介绍等方面具一定水平、未公开发表的专题综述、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总结、高产经验、新技术、新方法介绍以及学术活动与其它重要简讯等方面的稿件。

杂交水稻杂志社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下设科研处、开发处、国际合作发展处、试验基地管理处、人事处、计财处、办公室、《杂交水稻》杂志社和科技馆等处室。科研处设有:育种研究室、杂交水稻分子育种研究室、转基因应用研究室、生理生态栽培研究室和检测实验室,并拥有湖南省杂交水稻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拥有科研楼、分子育种实验楼、培训楼和科技馆,在长沙本部有试验田25公顷;在海南省三亚市设有试验基地10公顷;有人工气候室、玻璃温室和种子仓库等设施;有大、中型精密仪器200多台件。

一分钟了解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是迄今杂交水稻领域内唯一对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技术刊物,以“促进杂交水稻的开拓研究与开发研究,使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推动杂交水稻科研和生产的不断发展,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宗旨,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侧重于提高”的办刊方针。刊载内容涉及到杂交水稻研究与开发应用的全部环节,融学术性、技术性、普及性和信息性于一体,先后辟有专题与综述、选育选配、繁殖制种、栽培技术、基础理论、新组合、译文、简报、简讯、国外动态、米质、学术争鸣、特别报道等栏目。国内已发行到全国有水稻种植的各省(市、区),国外已发行到美国、印度、越南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读者对象为农业科技人员、农业院校师生、农业生产和管理人员和知识农民等。   20世纪70年代,我国农业科技界的一项重大发明—杂交水稻,掀开了水稻生产史上崭新的一页,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并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的国家。以袁隆平为首所取得的该项成果于1981年获得了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的国家特等发明奖。截止1999年,我国已累计种植杂交水稻2亿多公顷,增产稻谷3000多亿公斤。杂交水稻的广泛应用大幅度提高了水稻产量,为解决我国十几亿人口大国的粮食自给难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通过成果推介、信息交流和知识传播等手段,《杂交水稻》杂志在推动杂交水稻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中期,杂交水稻正值高速发展时期。为了适应杂交水稻发展的形势,进一步促进杂交水稻科研和生产的不断发展,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1985年9月,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在长沙召开的“六五”科技攻关成果验收会上,酝酿创办《杂交水稻》杂志。同年11月,经湖南省科委审批、湖南省出版局报刊发行处登记(登记证号136号),《杂交水稻》于1986年2月15日出版第1期,标志着其正式创刊。与此同时,《杂交水稻》编辑委员会也正式成立。   创刊时,《杂交水稻》由湖南省农科院主管、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办,季刊,16开本,48页,限国内、自办发行。1988年,改为双月刊,并获国内标准刊号CN43-1137,并改为交邮局发行,邮发代号42-88。1989年,重新改为自办发行;增加了英文目次,部分论文提供英文摘要。1993年,开始对国外公开发行,国外代号为BM4416;同年9月28日,获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5-3956);全部文章均有英文目次和标题,主要论文设有英文摘要和图、表英文,并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逐步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编排。1996年,主办单位更改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并对《杂交水稻》编辑委员会成员进行了适当调整。1997年,改为彩色封页。2001年,由48页增至64页。2003年改为国际大16开本(285 mm * 210 mm),并从当年第2期起由64页增至80页。2005年改交邮局发行,邮发代号42-297。

农业科学上找找看

杂交水稻文献

第一章 概述一、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与进展(一)雄性不育质源的发掘与利用(二)优质、高异交率不育系的开发利用(三)两系法育种技术的突破(四)超级杂交稻育种的成功实践(五)展望二、杂交水稻制种概况(一)高产制、繁种技术的建立(二)国内外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概况第二章 三系法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一、隔离去杂保纯度(一)种子纯度对杂交水稻产量的影响(二)种子混杂的原因(三) 防杂保纯的措施二、建立高产制种群体(一)培育分蘖壮秧(二)合理密植和田间管理三、安排父母本花期相遇(一)花期相遇的概念(二)花期相遇的标准(三)父母本花期相遇的技术措施四、花期预测与调节(一)花期预测(二)花期调节(三)花期相遇情况的田间调查五、不育系和恢复系花时的协调及父母本异交态势的改良(一)不育系和恢复系花时的协调(二)恢复系的开花散粉特性与供粉能力(三)不育系异交结实率的构成及潜力(四)制种不育系异交结实率的提高六、三系亲本的提纯复壮(一)亲本退化变劣的表现(二)亲本提纯复壮的效果(三)亲本提纯复壮的措施(四)亲本提纯标准第三章 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一、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的概念及要求(一)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的概念(二)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的要求二、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的生态条件要求与两个安全期(一)光温敏核不育系不育性表达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二)不育系育性敏感的安全期(三)亲本的生育期特性与光温反应特性三、光温敏核不育系高产保纯繁殖原理与技术(一)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繁殖途径与技术(二)粳型光敏核不育系的繁殖(三)光温敏核不育系再生繁殖(四)光温敏核不育系防杂保纯与原种生产(五)粳型光敏核不育系原种生产程序与技术(六)光温敏核不育系种子纯度鉴定四、两系法杂交水稻高产制种技术(一)选择制种基地和安排制种季节(二)建立高产优质制种群体(三)预测与调节花期(四)调节父母本花时及人工辅助授粉(五)防治稻粒黑粉病及稻曲病五、影响制种纯度的因素及提高纯度的措施(一)影响制种纯度的因素(二)提高两系法杂交水稻种子纯度的措施第四章 主要不育系、恢复系及其组合一、优良三系不育系(一)珍汕97A(二)V20A(三)协青早A(四)中9A(五)金23A(六)博白A(七)II-32A(八)优I A(九)D702A(十)K18A(十一)冈46A(十二)粤丰A(十三)甬粳2号A(十四)盐粳5号A二、优良两系不育系(一)培矮64S(二)香125S(三)安湘S(四)安农810S(五)GD-1S(六)SE21(七)蜀光612S(八)株1S(九)7001s(十)N5088S三、主要三系恢复系(一)IR24(二)IR26(三)测64-7(四)明恢63(五)桂99(六)密阳46(七)明恢77(八)晚3(九)R 402(十)绵恢501(十一)R 207(十二)中恢8006……主要参考文献

1、篇幅 研究论文字数一般不超过8000字,控制在4个版以下;技术报告不超过2个版,文字在4000字以内;新组合和简讯不超过1个版,约2000字。2、书写格式 a)“专题与综述”、“选育选配”、“基础理论”等栏目论文及其它研究论文:中文题名—中文作者及单位全称(含城市或县名和邮编)—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英文题名、作者及单位(含城市或县名和邮编)—英文摘要(Abstract)和关键词(Key words)。b)“繁殖制种”、“栽培技术”、“国外动态”和“新组合”等栏目文章:中文题名—英文题名—中文作者及单位全称(含城市或县名和邮编)—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c)“简讯”栏目文章:中文题名—英文题名—正文—中文作者单位全称、作者姓名。3、中文摘要和关键词 中文摘要要求对文章涉及的主题范围,采用的方法及得出的结论进行简要的陈述,一般应控制在150字以内。关键词为反映文章主题内容的词汇和术语,一般为3-8个。4、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英文摘要(Abstract)要求对文章的研究目的、范围、教材、方法和重要结果进行概括性陈述,通过摘要,应能使读者获得文中必要的信息。一般要求在300words以内。关键词(Key words)一般为中文关键词的对应英译文。5、文内标题 采用顶格书写,分级层次采用1,1,1,2,1,1……方式表示。6、图和表 力求精炼,凡文字能较简单地说明的问题,尽量不用图和表。表格设计应合理,采用三线表形式,表栏间不用竖线隔开,表格不宜过大,栏目总数应不多于15个。图请用硫酸纸或白纸清晰绘制,比例要协调。“专题与综述”、“选育选配”、“基础理论”栏目论文的图、表中题目以及其他凡有文字出现的地方,均须有中、英文对照。为便于电脑制图,请附上作图的原始数据。7、计量单位 采用我国法定计量单位。8、参考文献 仅列实际引用者,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勿列入参考文献,必要时可在文中加注说明作者、文题和来源。

《杂交水稻》是迄今杂交水稻领域内中国唯一对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技术刊物,以“促进杂交水稻的开拓研究与开发研究,使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推动杂交水稻科研和生产的不断发展,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宗旨,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侧重于提高”的办刊方针。刊载内容涉及到杂交水稻研究与开发应用的全部环节,融学术性、技术性、普及性和信息性于一体,先后辟有专题与综述、选育选配、繁殖制种、栽培技术、基础理论、新组合、译文、简报、简讯、国外动态、米质、学术争鸣、特别报道等栏目。国内已发行到全国有水稻种植的各省(市、区),国外已发行到美国、印度、越南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读者对象为农业科技人员、农业院校师生、农业生产和管理人员和知识农民等。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获奖情况: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国家“双效”期刊;2000年6月,再次被遴选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8月,被评为湖南省首届“十佳”科技期刊国外数据库收录:世界纺织文摘、数学评论、应用力学评论

杂交水稻期刊

《杂交水稻》是双核心期刊,审稿时间1—3个月,出刊估计还得等上2—3个月甚至更久。论文发表方面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找原上草论文了解。

《杂交水稻》是迄今杂交水稻领域内中国唯一对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技术刊物,以“促进杂交水稻的开拓研究与开发研究,使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推动杂交水稻科研和生产的不断发展,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宗旨,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侧重于提高”的办刊方针。刊载内容涉及到杂交水稻研究与开发应用的全部环节,融学术性、技术性、普及性和信息性于一体,先后辟有专题与综述、选育选配、繁殖制种、栽培技术、基础理论、新组合、译文、简报、简讯、国外动态、米质、学术争鸣、特别报道等栏目。国内已发行到全国有水稻种植的各省(市、区),国外已发行到美国、印度、越南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读者对象为农业科技人员、农业院校师生、农业生产和管理人员和知识农民等。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获奖情况: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国家“双效”期刊;2000年6月,再次被遴选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8月,被评为湖南省首届“十佳”科技期刊国外数据库收录:世界纺织文摘、数学评论、应用力学评论

农业科学上找找看

杂交水稻论文

袁隆乎设想利用水稻雄性不育性,通过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方法,来代替人工去雄杂交,生产杂交种子,并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科学通讯》1966年第4期杂志上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对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

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的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在安江农校没有呆多久,又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是的,你没看错,袁老最初的职业,并不是从事农业科学,而是一名教师。种植水稻才不挨饿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的北平,这也是袁老名字“隆平”的由来。袁老经历了中国最动乱的岁月,他的少年时代,是颠沛流离的时代,年少的袁隆平,随着家人辗转全国各地,六年时间跑了六个省份,见识了太多兵荒马乱与饿殍满地,饥饿,是所有人都经历过的惨痛回忆。从那个时候起,袁老就立下了志愿,要努力实现粮食的增产,让天下人不受饥饿的痛苦。所以当他从农学院毕业后,虽然没有从事农业生产工作,他还是向学校申请了一块水田,用于种植水稻,他不想做个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普通读书人。再说,童年时期和青年时期饿肚子的经历,依旧深深刻在他的心中。袁隆平最初的想法,只是想增加粮食产量,避免学校的同事们受到饥饿的威胁。在工作之余,袁隆平放下手中的书本,挽起裤脚,下到水田,播种插秧,忙得不亦乐乎。在他的精心耕作下,学校门前的水田中的水稻,茁壮成长起来,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看见绿汪汪的水稻长势喜人,都非常高兴,经常帮袁老打理庄稼。袁老对这块水稻田倾注了大量心血,一有时间,就跑到水田中查看水稻的长势。那个时候,根本没有所谓的化肥,水稻的收成并不太好,即便如此,袁隆平还是保持着种植水稻的习惯,因为他能解决当前日益紧张的粮食问题。既然水稻的产量不高,那就需要想办法提高水稻的产量,袁隆平觉得自己是一个有专业知识的人,提高产量并不是问题,所以他开始研究如何提高水稻的产量。中国人种植水稻的历史已经持续了六千多年,水稻的育种和种植都已经固化,哪能轻易出现奇迹?所以袁隆平种植了七年之后,除了种植水平越来越好外,他的水稻研究并没有太多的进展。偶然的发现,成就一生的事业事情的转机发生于1960年夏天,这一天,袁隆平像往常一样,带着工具,来到自己的水稻田,打算给水稻除草。持续七年的水稻种植,已经将这位白白净净的读书人变成了一个皮肤黝黑而粗糙的庄稼汉子,他熟练地带上草帽,顶着烈日,给水稻除草。不经意间,袁隆平发现当中的一株水稻,长得稻杆高大,叶片繁多,真是鹤立鸡群。如果是普通庄稼人,看到这一株水稻,顶多感叹一句长得真好,于不想其它,毕竟,仅仅是一株水稻长成这样。然而,一直在潜心研究水稻的袁隆平却并没有放过这个惊人的发现,他开始思考,在其它条件都一样的情况下,为何这株水稻会长得如此高大?袁隆平将这株水稻特意保护了起来,打算好好研究它长得牛高马大的原因,因为按照袁隆平的经验,稻株越高大,抽的穗也会越多。此后,袁隆平每次经过稻田,都要去查看一下这株水稻的长势,斗转心仪间,水稻开始抽穗,与其它水稻相比,这株水稻并没有让袁隆平失望,它抽出的穗粒明显多于其它株。等这些水稻成熟后,袁隆平谢绝了其它人帮他收割的好意,因为他担心别人会损坏这株水稻,即使不有损坏,如果将他们收进口袋中,这些被他视若珍宝的宝贝会将成为口中的粮食而已。袁隆平将这株水稻的种子精心收集起来,像看宝贝一样将它们珍藏起来,打算留作明年的种子。第二年伊始,袁隆平开始看天气看黄历,焦急地等待着播种时节的到来,好不容易等到节气的到来,袁隆平将这些水稻精心种下,每天都要探视一次,盼着它们发芽。这些种子成功发芽,长成了秧苗,袁隆平专门在水稻的一个角落插下了它们,等着奇迹的发生。然而,结果却让袁隆平大失所望,水稻并没有像它们的上一代那样长得出类拔萃,是一般水稻无异,他们抽出的稻穗,也没有任何优势。如果是其它人,必定会在失望之余,失去信心,将它们变成腹中粮食,但掌握遗传学的袁隆平并没有这么想,在他看来,它们的上一代能出类拔萃,显然是有原因的,袁隆平继续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把水稻收集起来,打算明年继续留种观察。湘西地区,因为温度的原因,水稻只能一季一种,试验一次就是一年的时间,袁隆平年复一年地种植着这些稻种,在经历了4年过后,袁隆平终于得到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袁隆平采取人工授粉的方式,培育出了上百粒种子的杂交水稻,证实了他的猜想,高产的原因,就藏在那株他侥幸得到的水稻基因中。袁隆平如获至宝,第二年,他采用同样的方式,从4000株稻穗中找到了6株不育株,经过人工授粉,袁老培育出了下一代。第二年的结果正如袁隆平预料的那样,这些杂交水稻获得了高产,虽然只是增加了几十斤大米,但袁隆平知道这意味着什么?1966年,袁隆平根据自己的试验结果,发表了一篇关于杂交水稻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证实水稻可以通过人工授粉的方式实现杂交,而且杂交水稻的产量将会更高。在那个大家都挨饿的年代,袁隆平的研究成果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他成为了一名科学家。然而,这篇论文,也几乎给他带来了灭顶之灾。风暴来袭就在袁隆平每天猫在水田中研究自己的杂交水稻的时候,一场风暴逐渐形成,并很快演变成一场席卷全国的风暴,袁隆平的研究也受到了冲击,因为他的研究,属于知识分子的范畴。点名批评袁隆平的大字报已经出现,但袁隆平并不关心这些,他只关心自己的杂交水稻。1968年5月18日,是袁隆平最刻骨铭心的一天,这一天,他将自己费心收集而来的700多株不育秧苗种在了试验田里,满怀着欣喜,等待它们创造奇迹。第二天早上,天才刚亮,袁隆平就来到了自己的水田,眼前的情形让他欲哭无泪,因为自己好不容易种下的秧苗,全部被人毁掉了。这就是被后来称为“18事件”的灾难。袁隆平瘫坐在水稻田边,整整坐了一上午才回家吃饭。由于当时只有他一个人,我们并不知道他当时有没有流下眼泪,但自己苦心经营的成果被全部毁掉,他的内心显然不会好受。闷闷不乐地袁隆平茶饭不思,愁苦了一整天,到了晚上的时候,一直跟着他研究水稻的两位学生偷偷找到袁隆平,告诉他一个好消息。听完这个好消息,袁隆平总算是恢复了精神。原来,一直专心研究杂交水稻的袁隆平没有关注外面的事情,他的两位学生却关注到了,这两个人学生分别是尹华奇、李必湖。当他们听说有人要来毁掉老师的心血的时候,提前留了一个心眼,将三株秧苗提前藏在了臭水沟中,这才幸免于难,为杂交水稻保住了最后的命根。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6月份的时候,袁隆平接到学校的命令,要他前往一百多公里外的地方教学,当然不是教学如何培育杂交水稻,而是接受思想改造,还要接受锻炼。杂交水稻的研究被迫中断,经费停拨,核心人才袁隆平被调离,现场只剩下尹华奇、李必湖两人守着试验田,他们的任务也转变成农民,让他们留下就要他们收割水稻供作粮食。尹华奇、李必湖两人都是袁隆平的得意弟子,对老师的赋予半生心血的杂交水稻非常有感情。得益于他们的年轻气盛,两个年轻人写了一封信,越级告状。他们的信件受到了国家科委的重视,毕竟,粮食问题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重中之重。国家科委联合湖南省科委、农业厅的工作人员组成调查组,前往安江农校调查情况。现场只剩下尹华奇、李必湖,两人本来想好好招待远道而来的领导,无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办法,就好到水田里抓了些田鸡来招待调来调查的人员。就着田鸡肉,两人声泪俱下,将杂交水稻所遇到的难题和成功后的前景给领导们说了,大家都很满意,决定帮助袁隆平。一个月后,袁隆平得心返回自己已经呆了15年的安江农校,继续杂交水稻的研究。转战海南人的一生是短暂的,袁隆平的农业研究受限于节气,一年只能播种一次,中途又遭打乱,这让袁隆平心急如焚。他特意向上级请求,能前往三亚地区研究杂交水稻,因为海南地区一年可以种植三季水稻,可以将试验时间压缩至少一半。当年的三亚并不是旅游胜地,甚至不叫三亚,叫崖县,是当时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袁隆平师徒三人,来到三亚后,便一头扎进了水稻田中,热带的酷热,像水泵一样快速抽走他们身上的水分。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师徒三人争分夺秒地进行着杂交水稻试验。没有休息的地方,师徒三人借宿在当地农民的窝棚之中,有时候只能躺在巨大的棕榈叶子上将就。海南地区丰富的基因库,也为师徒三人的研究带来了便利,在三亚,他们又幸运地发现了“野败”,后来,野败成为袁隆平“三系”当中的一系。在水稻生长的间隙,师徒三人的踪迹,几乎遍布了全国各地,他们尽往无人的沼泽地钻,目的正是为了寻找一株难得的野生水稻,为杂交水稻实验提供更多的样本。“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人能在稻穗下乘凉”。这是袁隆平的梦想,也是他毕生的追求,袁隆平之所以会将杂交水稻的培育当成自己一生的追求,来源于少年和青年时期承受的饥饿。尽管他的杂交水稻经历过一波三折,但在袁老毕生的追求下,硬是推翻了传统与过时的科学,创造了高产的奇迹。如今,当衣食无忧的中国人端着手中的饭碗时,都要将袁老的功德铭记于心,因为他给了我们不再挨饿的底气。

从这份原始手稿中可以看出,袁隆平一直都在希望可以培育出高产量的品种,也能够提高粮食的质量。愿望非常的朴实,而且从一而终,从未变过。

袁隆平的原始手稿的样子也非常的整洁,而且从袁隆平的手稿上面可以看出来,他对工作真的非常认真负责。

  • 索引序列
  • 杂交水稻杂志
  • 杂交水稻杂志社
  • 杂交水稻文献
  • 杂交水稻期刊
  • 杂交水稻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