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气象杂志

中国气象杂志

发布时间:

中国气象杂志

杂志?中国气象报 风云气象网页方面的有CMAGOVCN还有气象电视台已经开通

核心期刊:气象学报、大气科学、热带气象学报、南京气象学院学报、气象、气象科技、气象科学、气候与环境研究等报纸:中国气象报

中国气象学会的《中国气象杂志》、《气象学报》。有的省市(如青岛市)也有,多内部发行赠阅。

风云气象

气象杂志中国天气频道是由中国气象局主管

中央气象台新版的预报真让人看不懂太嘛烦了,特别是单站雷达太快了,原先的预报多好用简单明白。原先简单好用也不知道那个高材生改的,能让大多数人会用简单才对!

互补~~

直击新闻第一现场,解读天气最新变化。《风云进行时》每个整点,关注您身边的天气气候事件。播出时间: 07点档:首播:07:00;重播:08:00、09:00 10点档:首播:10:00;重播:11:00 12点档:首播:12:00;重播:13:00、14:00、15:00 16点档:首播:16:00;重播:17:00、18:00 19点档:首播:19:00;重播:20:00、21:00、22:00、23:00 最抢先的天气资讯、最领先的气象观点、最新鲜的天气问答,就在《天气直播间》。2014年8月,《风云抢鲜报》《地球全角度》《点击最天气》三档资讯类栏目合并为一档:《天气直播间》。每天《天气直播间》直播5档:06:30、08:30、11:30、15:30、18:30重播档:10:30、13:30、17:30(周一至周五)、20:30(周一至周五)、23:30 《国家气象播报》是以防灾减灾为宗旨的全国气象新闻联播,立足于为广大观众提供丰富多样、权威实用的气象新闻资讯。播出时间:首播:周一至周五:21:30;重播:当日22:30、次日00:50、02:20、03:50、05:20 该节目由中国气象局与民政部合作,中国气象频道与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联手打造的综合访谈节目,是国内第一档防灾减灾综合访谈节目。节目进行防灾减灾报道,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播出时间:首播:周五:20:30;重播:周六:08:30、下周一:20:30 该节目由中国气象局与农业部合作,是一档 “面向农村,针对农业,服务农民”的周播气象服务类专题节目。节目立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和困惑,为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发展提供视野、思路、方法、手段和案例,普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农业防灾减灾应对之策,展现新农村的发展、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给观众以有趣的、创新的、具有时代感的真实案例。播出时间:首播:周六 07:30;重播:周日-下周五07:30 百家养生妙方,四季健康生活。邀请中医专家为“堂主”,为观众提供自然、健康、实用的养生之法,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之道,传播中国传统中医文化。播出时间:首播:周一至周五:17:25;周六、周日:07:30;重播:周一至周五:23:05;周六:08;05、11:05、15:05、17:05、23:05;周日:11:05、17:05、23:05 风云人物,风雨同行,中国气象频道倾情呈现360行名人背后的天气故事。借助名人效应,实施“跨界式”制作,将各行各业与天气气候之间无缝链接。加强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提高气象传媒的服务能力,完美诠释“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气象服务宗旨。播出时间:首播:周六、周日:20:05;重播:周六、周日:22:05、下周一、周三:11:05、下周一至周五:13:10;下周六、周日:13:05、13:15、16:05、16:15 日出东方,光耀亚洲。国际视野,最炫制作,带您游遍亚洲,领略风土人情。为您解读亚洲,知晓气象万千。建立深度与广度兼具的小规模气候平台,精选讨论话题,满足科普需求,提供因应气候变迁之道。从气象、气候到旅游,从轻松到严肃,给观众全新的感受。播出时间:首播:周五至周日:21:10;重播:周五重播时间新增在当晚23:05,(次日)周六早上7:05;周六重播时间新增当晚23:05,(次日)周日早上7:05;周日的节目的重播时间于当日23:05。(首播,重播时间最新数据更新于:2015-10-18,播出时间和国庆之前一样是原来的时间(见上))。(注:2015年国庆期间三期节目2~10-4改为17:05首播一次,无重播,原播出时间21:10改播“环球同此凉热”。) 为您提供丰富实用的天气生活、气候变化以及防灾避险服务资讯,讲述惊险奇幻的天气故事和高品质的生活常识。播出时间:首播:周一至周五:07:45;周六、周日:09:20;重播:周一至周四:09:20、12:30、17:20;周五:09:20、12:30、17:20、21:50、22:50;周六、周日:12:30、19:40、21:50、22:50 节目定位:关注最新的天气事件及天气热点,预测7天天气变化趋势和影响,专家与您一起全面剖析天气事件背后的真相。播出时间:首播:周一、三、五:20:05;重播:周一、周三:21:40、22:40;周二、周四:12:10;周六:10:40、12:10 讲述地球与生命的真实故事,记录自然与气候的实时变迁,感受大自然的震撼,关注你我的地球。播出时间:首播:周六、周日:19:05;重播:周日:21:05;下周二、周四:11:05 用写实的事件讲述气候与生命的故事,用真实的影像记录自然与地球的变迁,打造若干探索自然之谜、气候之谜和人文历史之谜并具有观赏性、科普功能和实用价值的专题片和纪录片,为观众揭开气候变化的神秘传奇。播出时间:首播:周一至周五:19:05;重播:当日21:10 为您带来生活的健康小秘诀。播出时间:首播:周一至周五:22:10;周六、周日:07:35;重播:周六:08:10、11:10、15:10、17:10;周日:08:10、11:10、17:10 《人与气候》,一个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解读气候变化真想,探索气候变化成因,梳理气候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思考未来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的栏目。播出时间:首播:周六:21:05;重播:周日:15:05、下周五:11:05

气象局

中国气象杂志投稿

建议你去写手之家,豆瓣稿费银行,天使领域-浮云殿看看里面有各种类型杂志或是报刊的约稿函,稿费标准,征稿要求都有明确的标注祝你成功,有问题可追问~

风云气象

还是觉得这些应该会有用  大多数报刊杂志都有相对稳定的作者群和稿源,要在激烈的用稿竞争中获胜,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使自己的作品尽可能变成铅字,让你的研究成果为更多的人认可和受益,也让大家与你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投稿时须注意以下5个问题:  投稿要对路  每种报刊杂志都有自己特定的办报(刊)方针和宗旨,有自己的读者对象,投稿前必须先对此进行了解,搞清它的发行出版周期是双月刊、季刊、月刊还是半月刊、周刊,如果是报纸的话,是日报、周二报、周报还是半月报、月报,接下来要了解各种报刊都开设了哪些栏目,各栏目都发表些什么样的文章,可能的话还应该了解一下报刊的办刊历史,看看近年都发表过什么样的文章,对照一下你研究的问题以及撰写的论文原来有没有人研究过写过,研究现状如何,原来发表过的此类文章是从哪些角度写的,你的文章有无创新发展。此外,还应对报刊的发稿动态和走向以及下一步热点稿件是哪一类进行研究,最后看看你撰写的文章适合于哪些报刊的哪些栏目,投寄时最好在信封上注明栏目名称,以便于编辑人员及时准确地处理稿件。要做到这一点,平时对有关报刊必须多看、多翻阅, 至少对近期目录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投稿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致于把中学化学教学方面的稿件寄给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报刊。  例如:中学化学教学研究的权威杂志——《化学教育》是中国化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月刊。经常在每年第一期刊登《化学教育》栏目简介,《化学教育》征稿简则。如果要向这家杂志投稿,就必须仔细研究这两篇文章。其它几家杂志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化学等也会对其读者对象、投稿要求、杂志栏目等方面进行介绍。  注意把握时机  教研论文按时效性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时效性强,与教学进度配合(例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的新教材教学参考,各种同步练习等),另一类时效性不强,与教学进度无关。后者什么时候投稿都行, 而前者必须掌握一定的提前量,到底提前多长时间投稿,一般报刊都会通过报刊启示提醒读者和作者。正常情况下,如果报刊没有规定,与教学进度配合的稿件,双月刊、月刊应提前4—6个月。总的说来,新闻类稿件越及时越好,报刊发行周期越短,提前量相应要小些。投稿最忌讳“马后炮”,一般不是很出色的稿子,“马后炮”是很难发表的,比如:与下学期一开学要学的内容有关的稿件, 一般在上学期期末最迟在假期当中就要发,这样才能给教师备课提供借鉴和参考,如果你等到教完这部分内容后再写出来投出去,那就成了“马后炮”,这类稿件不是极有价值一般不会保留到第二年再发。这便产生了矛盾,因为大多数与教学进度有关的稿件都是在教学后发现了问题才研究撰写出来的,而此时已经错过了投稿时机。怎么办?笔者的经验是可以先写出来慢慢加工仔细斟酌,到第二年合适的时候再投出去,这样经过冷加工后,稿件会更成熟。有些报刊采用期长达几个月甚至半年,即使只有一个月,由于不能一稿多投,等到收到答复,再投给其它报刊也已错过了时机。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上述办法,只是最好有个发稿记录,记下何时发给谁?结果如何?再投稿时心中有数。  注意格式要规范  如果稿件是手写的,要注意书写认真规范,整洁清楚,无错别字,标点符号准确无误,而且必须使用方格稿纸誊清,注明每页字数。如果是打印稿,还应注意字不可太小,一般正文部分以三号字或小三号字为宜,页脚须注明页数与字数,便于编辑排版时参考。一般报刊编辑部都不收复写稿和复印稿。不少报刊编辑部对稿件格式都有详细而明确的要求,投稿前要认真研究。正规论文的格式应该是标题、标题之下是通讯地址、通讯地址之后是加小括号的邮政编码,然后空格后是作者姓名。较长的论文在正文之前应有200—300字的“摘要”,和不超过5个的关键词,以便于编辑阅稿时节约时间,了解要点,通常正文之后还应注明“引文出处”或“备注”以及主要参考书目,参考书目要写清书名、出版社名、版本、编著者等。如果是第一次投稿,最好文后加“作者简介”,以方便编辑了解情况,建立作者档案,同时这也是自我推销的需要。当然,简介必须实事求是,不可海吹,因为稿件最后能否采用,不是看你的简介来决定,关键还是稿件的质量,提高命中率的根本还在于稿件质量。  适当控制字数  不同的刊物,对论文字数的要求不同,而且差别很大,有的喜欢长篇大论,有的喜欢短小精悍,投稿时应对各刊物发表的文章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出一些规律,这样投稿才有针对性。一般说来,寄给报刊发表的文章,应尽量短些,选题最好小一点,内容实用些,可操作一些,让别人看了能受到启发教育或拿过来就可以用;而参加评选的论文,理论性应强些,选题可稍大点,字数亦应适当多一些,这样才能将问题说清说透。通常组织论文评选的部门下通知或发启示时,对论文选题、格式、字数都有明确要求,撰写时应充分注意,如果没有要求,笔者以为参加评选的论文字数以3000- 5000字为宜,一般不要少于3000字,也不要多于7000字,根据选题只要论述清楚了就行,不必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字数多少上。就发表的文章来看,字数多少的差别亦很大,这主要与选题性质、报刊容量、些读者对象等因素有关,一般理论性较强的选题可稍长些,应用性较强的选题应短些,投给杂志的稿件可稍长些,而投给报纸的稿件应尽量短些,面向教师及研究工作者的论文可稍长些,面向学生的作品应尽量短些,选题较大的、学术性强的论文可稍长些,选题很小、学术性不强的、普及性的作品应尽量短些。这里的“稍长”或“稍短”是相对而言,没有严格规定,在笔者看来,“稍长”一些的文章可掌握在 3000-5000字之间,当然,如果1500-2000字能解决问题则最好;“ 稍短”一的文章以不超过2000字为宜,如果500-1000字顶多1500 字能说清问题则最好。不论哪类文章,在控制字数的同时应十分注意文章的科学性和可读性。所谓科学性是指文章的观点不能出错,引用的论据资料应准确无误,论证过程应经得住推敲;所谓可读性主要是指文字表述要让人喜闻乐读,一看题目就想看内容,一看内容就让人爱不释手,非一口气读完不可,当然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时间磨炼,文字功底是练出来的。  例如:《化学教育》的“化学与社会”栏目字数应在5000字以内,“复习指导”字数应在3000字内,“调查报告”字数在3000字内,“实验教学与教具研制”字数在500—2000。  讲究投稿策略  刚开始投稿的人,将稿子投出后总希望尽快得到编辑部的回音。事实上,由于编辑部每天要处理的稿件无以数计,所以,不少刊物收到稿件后常常连收稿通知都懒得发,这挫伤了不少作者的积极性,甚至有人从此不再写稿。还有个别刊物大量地照顾“关系稿件”,眼睛只盯住几个“名人”,结果使很多新人退避三舍。但应该承认,任何刊物都会考虑自己的信誉,真正有生命力的刊物在用稿上一定会坚持认稿不认人的原则,只要稿件对路时机合适,质量属于上乘之作,任何编辑部都没有舍优求次的道理。基于这种考虑,从撰稿者角度出发,笔者以为,投稿时应注意以下策略:一是持之以恒,管寄不管发,即经常投稿,投出后就不要再去想它,不要指望它一定能发表,压低期望值,用不用让编辑部去考虑,事实上你想也没有用;二是猛打猛冲,以多取胜,越不发越寄,时间长了,编辑就会有印象,特别是一些稿源充足级别较高的刊物,很可能你寄的稿子连仔细看都未来得及就提出了处理意见,“屡投屡退,屡退屡投”就可能感动上帝,如果你写的稿件确有水平,不用说,只仔细看一次就可能改变你的命运,甚至连你以前投的稿子都会引起编辑的注意; 三是认准的路走到底,只要你感到你的稿件确有价值,就可以反复投,也可以转投其它同类刊物,相信是金子就一定有被人发现认可的时候;四是由低到高,循序渐进,一般来说,刊物的级别越低,发行范围越小,稿源越不足,同样质量的稿件投给这样的刊物就可能增加命中的机会,刚开始写稿打知名度的新人尤其应注意这一点,梦想一鸣惊人一口吃成个胖子是不现实的;五是趁热打铁,即收到刊物的采用通知后马上再寄,趁编辑部对你的稿子还有印象,继续开拓。六是注意对准档次,即投稿时注意稿件的质量与刊物的级别影响对应一致,这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原来发表过文章有一定知名度的作者,可以“好稿子”对“高级别”刊物,这样可以扩大影响、创牌子、打名声,提高知名度,当然作品一定是“ 拳头产品”,如刊物多次发表过你的稿子属于“熟门熟路”,可采取中档稿子对高级刊物的策略;第二种情况是原来未发表过文章,没有什么名气,门路不熟,属于淌路子的作者,可采用“田忌赛马”的办法,以好对中、以中对低,如此可取得“三局二胜”的效果。  最后说一下“一稿多投”。各刊物都有自己的规定,都反对“ 一稿多投”,都要求过了采用期之后再改投它刊。但是很多稿子时效性很强,特别是配合教学进度的稿件常常是“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在这种情况下,有两个办法:一是按规定办,过期改投或留待明年再投,二是采取变相的“一稿多投”,变通的办法就是作好投稿记录,收到采用通知后立即通知其它刊物,不要再发。一般说来,知名度不大、刚开始写稿的作者,特别是质量一般的稿件,即使一稿多投,也很少会出现几家刊物同时采用的情况。从这个角度出发,从维护作者权益的角度出发,笔者赞成第二种办法,各报刊杂志编辑部似亦不应反对这种办法。要说责任的话,作者写稿很不容易,你不用又不及时通知作者,耽误了用稿时机,这个责任编辑部应该负,不知笔者的看法是否正确。  一、 稿件首先要书写整齐,字迹不要潦草,稿纸要用方格纸。不少作者在这一方面不太注意,抄写得乱七八糟,字迹潦草。更有甚者,随便将一首诗抄在烟盒上或写在用过的稿纸背面。有些作者虽然用稿纸抄写但未用方格稿纸等等。对于这一类来稿,编辑一般都不会认真去阅读。一是阅读起来太费劲。二是编辑感觉到作者创作不严谨,投来的稿件质量肯定好不到那里去。三是不用方格稿纸抄写,若稿件刊用修改起来也不方便,算行距,字数也不好计算。  二、 投稿时作者要谦虚。不少作者投稿时总爱附言。作者附言可以说五花八门。附言适当地介绍一下自己未尝不可,但要言简意赅,谦虚有礼。记得我刚参加工作在一家市级文学刊物作编辑工作时看到过不少类似的附言:我是某协会会员,某华人文学联谊会会员``````在全国各地文学大赛中多次获奖,可以说我是有一定影响的作家、诗人。今寄诗作几首,在你们这类市级刊物上发表应该是绰绰有余吧``````。诚想,有哪一位编辑愿发这种骄傲自大的作者稿件。你既然这么高的水平,既然眼中没市级刊物,何以给市级刊物投稿呢!当时,我还年轻,耐着性子看完诗作,其实所谓的诗作连上县级刊物的水平都达不到,纯粹是作者自吹自擂罢了。再者作者往往不了解自己的创作水平,总认为自己的稿件水平高,真应了那句“孩子是自己的好”的谚语,来稿时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稿件,甚至讲已得到了某主编的肯定或得到了某位作家的赏识。其实,稿件的好与坏,编辑阅完便知,作者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往往适得其反。因此,投稿时作者一定要谦虚,不要过高地宣传自己。 三、投稿要有的放矢。目前,国内报刊林立,据不完全统计,文学报刊在国内有一千余家,再加上各类报纸的文学副刊,那就数不胜数。经常有作者埋怨自己的稿件得不到编辑的赏识,除了质量外,不外乎是作者没找对投稿的报刊。其实,每一家报刊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用稿的标准,不能写完稿不加选择就投,那肯定是不容易投中。一般来讲,报纸副刊发表的文章都要比纯文学刊物发表的作品水平低,而且报纸副刊发表的文学作品一般都要配合本时期报纸宣传主题,也可以说是应景之作。如果是这种稿件,一般不易在纯文学刊物发表。当然,也有一些大报副刊发表的文学作品水平并不低,这要看是什么报了。文学刊物一般分为市级、省级、中央级。通常来讲,级别的不同,所选稿件质量就不同,比如说《小说月报》、《小说选刊》可以说选载的都是小说精萃,一般作者的作品不易被选中。如何让自己的稿件提高命中率,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创作水平,根据自己的创作水平向相应的报刊投稿,这样就容易投中。  四、 稿件最好不要寄给某一位编辑。作编辑久了,认识的文友也就多了。因此,编辑的私人信件或寄给编辑的稿件就多了,案头上压满了来信、来稿,处理都处理不完。编辑部都有专门的收发人员,来稿及时登记,及时分发,一般都不会积压,反而寄给某一位编辑的稿件常常会积压,得不到及时处理。  五、 稿件要自留底稿,便于一稿多投。现在所有报刊都不退稿,一是工作量大;二是支付不起大量的邮费。一般来讲二个月(有约定的除外)内未见采用通知可另投它刊。稿件还是要多投几家报刊(同一时间不要一稿两投),说不定被哪一家报刊选上了。未发表不一定就是水平低,关键是要有的放矢的投稿。  六、给报纸副刊投稿切忌投长稿。众所周知,报纸副刊的容量极其有限,稿件字数太多,版面无法容纳,编辑修改起来费时费脑,在这种情况下,编辑一般都会选择其它稿件,稿件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七、 寄稿时要在稿末写清固定地址、邮编、姓名,以便编辑联系。不要认为这是一件小事,有不少作者往往忘了在稿末写地址,使编辑无法与作者取得联系  《时代青年》杂志编辑郜艳   《风流一代》杂志编辑郑儒凤  《深圳青年.国际》杂志编辑慧慧:   《女友》杂志编辑莎梨wsl_  《爱人》杂志编辑贾琼   《楚风.新故事》杂志编辑罗尔  《青春阅读》杂志社   《花溪》杂志编辑木每  《年轻人》杂志编辑王琳lz_  《课堂内外.高中版》杂志社  《辽宁青年》杂志编辑宋凌燕   《青年心理》杂志编辑李明宇  《求职与打工》杂志编辑王学亮  《中国大学生》杂志编辑李东辉  《女报.记实》杂志编辑肖海生  《女报.时尚》杂志编辑小王  《花季.雨季》杂志编辑顿号  《新空间》杂志社   《中国青年》杂志社编辑徐风 xu-   《广西文学.情感真品》杂志编辑韦露   《莫愁》杂志陆编辑   《时代姐妹》杂志编辑蒹葭   《爱情故事》   《女士》李晓洁编辑   《大学时代》荷洁编辑   《新青年》陈大霞编   《青少年文汇》骆洪亮编辑 YAZI-COM  《知音.打工》郭敏编辑   《新女性》子规   《中国校园文学》谷美珏编辑   《华夏少年》张超编辑 杂志信箱:hxsn_  依怡信箱:  《少女》编辑陶陶   《少男少女》编辑部主任   《中学时代》海沫编辑   《人生与伴侣》黄伯益编辑   《现代交际》于蕾编辑   《顺德日报》 副刊 FK@SCCOM  《温州都市报》 副刊   《新安晚报》 文学之舟 HCS  《镇江日报》 副刊   《中国气象报》   <<衢州日报>>   安徽经济报   《四川日报》蜀风   《北京新报》 城市闲情   《承德晚报》   《当代商报》 杨小丹   《都市天地报》 feilunt_  《都市女报》 副刊   《梅州日报》 副刊   《华商报》 副刊   《番禹报》 副刊   《厦门晚报》 副刊   《档案报》 副刊   《北京晚报》 副刊编辑   《云南政协报》 观察周刊   《桂林晚报》 闲情   《厦门日报》 海燕   《京华时报》 胡同版   《湖州晚报》

杂志?中国气象报 风云气象网页方面的有CMAGOVCN还有气象电视台已经开通

中国气象杂志官网

风云气象

世界气象

杂志?中国气象报 风云气象网页方面的有CMAGOVCN还有气象电视台已经开通

就在百度上搜中国气象局不就行了

中国气象杂志封面

中国气象四字是否和中国气象报字体一样,如果一样,该字是行书,为张爱萍将军题写。

(我在网上查到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徽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始建于1960年,原名南京气象学院,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中国气象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高校,是江苏省重点建设大学,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教育培养体系,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致力于建成世界著名的气象最高学府,江苏省主管,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气象局共建的全国重点高校,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之一。中文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外文名: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简称: 南信大,NUIST 校训: 明德格物 立己达人 创办时间: 1960年创建,2004年更名 类别: 江苏重点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工科 主管部门: 江苏省教育厅 现任校长: 李廉水 知名校友: 郑国光,吴国雄,许健民,朱云来 所属地区: 中国江苏南京 主要院系: 大气,经管,数理,信控,计软,体育,遥感,滨江,语言文化 硕士点: 24个 博士点: 14个 院士: 1人 学校简介学校坐落在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六朝古都南京,始建于1960年,前身是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京气象学院,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300余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达38%以上,三分之一以上具有高级职称。占地2189亩,校舍总建筑面积近60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35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95万种,年订阅纸质中外文期刊1730种。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省网络监控工程中心、中国科协科技人力资源研究基地、中国制造业研究院、国际金融研究院等50余个科研机构,拥有国家级气象台、江苏省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等42个专业实验室,省级产学研基地及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100多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概况(15张)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教育培养体系,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历得到美、英、加等国家的广泛认可。现有大气科学学院、应用气象学院等17个学院(部)以及1个国际教育培训中心。拥有省级品牌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共有47个本科专业,覆盖理、工、管、文、经、法、农七大门类。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坚持特色发展,打造大气科学“学科特区”,大气科学学科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建成了以大气科学为核心,以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为重点,理、工、管、文、经、法、农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省部级重点学科22个,博士学位授予点14个,硕士学位授予点24个,基本涵盖学校本科专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方领导(8张)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坚持育人为中心,秉承“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求真理、自强不息”的优良校风,已培养各类毕业生4万多人。他们以“踏实、肯干、能干”的优良素质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赞誉,不少校友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及相关部门领导,他们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央部委领导及世界气象组织高级官员等,全国气象领域70%的技术骨干来自该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一贯重视科技创新,长期参与国家气象领域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是我国气象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学校科技实力增长迅速,连续两年实现科研经费翻番式增长。2008年科研经费已超亿元。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千项,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29项,另获得世界气象组织Norbert Gerbier-Mumm奖、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科学成就奖等国际性大奖多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活动(7张)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先后与美国的耶鲁大学、马里兰大学、乔治·梅森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戴尔豪斯大学,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韩国的朝鲜大学、日本新潟大学等三十多所国外著名高校、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互派访问学者和留学生,联合招收本科生及研究生。学校拥有“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具有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资格。学校已为近百个国家培养高级管理及业务骨干600多名,高质量地承办了世界气象组织第十届气象教育与培训大会、“人类活动对亚洲季风的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一批重要会议。   今日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开放发展、管理创优”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弘扬传统,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集成创新,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在《2011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11中国大学理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45。编辑本段学校历史学校历史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名是南京气象学院,当时在建院的时候得到了中国首任气象局长(现在的称呼)的大力关怀,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且在那个时代好多清华北大的老师和毕业生云集南气院,中央气象局的好多留洋专家也来到了南气院,那时的南气院虽然招生少,老师少,但实力在南京的老牌重点高校里是不容小视的,现在很多著名的高校当时还不存在,或者只是职业技术学校,当时在南京的排名确切的不打折扣地说应该是第六名,这是有资料可查的   南京大学的地学类专业,当时最强的应该是气象学,60年的南气的学生是和南大的学生一起上课,之后就分了出来据说当时选校址的时候有了三处地方可选,其中一处是珠江路,还有一处是在现在的地方,但是为了显示南气院永远地从南京大学分离出来,就选择了江北的龙王山下,龙王在古代乃司云雨风雷的,所以学院建在龙王山下是不是有什么寓意,只有当时的老人才知道了现在也无据可查而南京大学在气象学在分出后受到重创,但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的实力,已经不是46年前能比的了   南气院的历史说起来并不比南京其他老牌的重点高校少多少,例如现在的东南大学已经不是建国前的真正的东南大学了,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等,好多高校都进行了百年校庆,但扪心自问,真正了解南京高校变迁的人都明白,他们只是拥有南京大学的一个学院或者一个系而已,现在学校的大部分都是独立后的成果, 却将南京大学的历史算进自己学校的历史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就是原来的南气院,如果同理而推,学校的历史不再是46年,而至少是78年,并且是至少因为南京大学,也就是建国前的国立中央大学拥有气象专业是1930年的事了,在这之前是否有类似的专业出现现在已经鲜为人知了。    南气的历史就是中国气象的历史,在由于国家对气象的重视和需求气象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院成立了,并且在78年成为当时我国为数不多的重点高校,但在之后气象学被冷落,气象在社会的地位一落千丈,所以有一段时间好多南气院的学生都转行了,直到现在气象被受关注再度升温,并且在十一五计划中国家也加大了对气象领域的投资,气象事业目前处在历史的最好时段这也是南京气象学院为什么能顶住南京大学的合并压力,并且成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原因之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没有可以向外人炫耀的历史名人,因为这不是它的实力的原因,而是它建院的历史决定的,它错过了建国前风起云涌的时代,但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必将有它光彩的一笔,目前中国从中央到省到市的气象局长和首席预报员都是南气院毕业的,谭震林的儿子,登上美国财富杂志封面 ,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儿子朱云来,神六的副总指挥,中国银行的副行长,主持风云卫星发射的许建民院士,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曾力挽狂澜舌战最终影响加拿大政府签署京都议定书的首席科学家,等等都毕业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国外NIM的名气不是国内的人所能感受到的,一些场合清华北大也只能和南气院平起平坐,在国外受到大家尊重的大学不是什么综合大学,而是那些具有自己特色的理工学院,这就是南京气象学院在国内外知名度不同的原因了   再谈谈南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京信息工程大学文科专业的问题,既然专业已经有了,谈踏出现的正确与否,已经不重要了,好多人都议论,说南京气象学院的文科专业不好,我反问你们大学文科专业刚刚建立几年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即使南大的学生我也会这样问,这个问题本身是一个错误的问题。而南师南大的人文专业是经过了百年的积淀的成果,历史的积淀是用什么也模仿不出的就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虽然在郊区但学风上相对其他南京高校还是不错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究竟路向何方?历史会回答,几十年后,我们是不是也能向现在一样谈论那些辉煌的历史   你绝对不了解的南信大的历史   南京气象学院于1960年由中央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前身)创建,首任院长是前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后担任代理副军长)罗漠;   南京气象学院在建院之初,毕业生授于工程师学位   南京气象学院最初建立的几个专业有天气动力学,大气物理学,应用气象学,大气探测学和气候学   1964~~1974年南京气象学院共培养学生446人,这446人当中,有1/3转行进入其他部门工作,其余的其中80%目前已经担任中央,各个省市气象系统处级或以上领导干部   南京气象学院拥有全国唯一一个校园内的气象台,这个气象台是全国八大气象台之一   南京气象学院在1998年只前的首先录取对象是学校教职工子女;教学、科研、实习基地等合作单位职工子女   南京气象学院至今最大的一笔投资是位于电子楼对面的多普勒气象雷达,于1989年从美国引进,耗资300万美圆   南京气象学院目前在美国的校友会达到近200人,以教学研究者居多,主要有气象学,大气物理学,大气遥感探测学三个专业,涉及美国的气象气候的方方面面   目前美国农业部全球变化项目首席科学家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大气探测专业   南京气象学院专家的科研经费,不到中国气象局同等级专家的一半,但大多数气象学院毕业的高学历人才,首选还是留校任教   2002年前,南京气象学院在教育部一直被登记为工科院校,但其论文和科研成果99%由天气动力学,大气物理与环境,大气探测学等理科学科完成   南京气象学院最好的学科是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其在教育部登记包括四个二级学科:大气科学,大气物理与环境,大气探测和气候学   1998年是南京气象学院一次就业率最高的一年,能够授予学士学位的几个专业就业率真正达到100%,2003年是学院就业率最底的一年,根据学校自己的统计,只达到4%   南京气象学院是台湾承认学历的大陆为数不多的大学之一 (现在貌似没有了,只有985的41所高校了)   南京气象学院在2003年险些并入南京大学,最后由于双方就并入专业的意见不统一而夭折(南京大学坚持只并入大气科学,大气物理与环境,大气探测三个专业,而南气坚持并入所有专业)   南京气象学院在1992年到2002年10年间,虽然其管理者是中国气象局,但拨款基本来自于江苏省   南京气象学院改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后,在新专业的建立过程中出现很多波折,比如说:当初建立农资专业时,曾与当时的农业气象学专业,也就是现在的应用气象学专业发生过矛盾;在建立遥感专业的时候,曾与大气探测专业发生过矛盾等等,不过最终都得以解决   南京气象学院曾经的院长曾享受副部长级待遇(中国气象局局长是正部级),当时在江苏只有南京大学校长能和南气院长平起平坐,后来划归江苏省管理后降为正厅级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目前耗资最大的两个实验室分别是中美合作遥感实验室和信息与信号处理实验室,前者主要从事大气探测与大气物理的研究,后者是大气探测本科及部分研究生的专业实验室   如果留学美国,加拿大或者其他一些欧州国家读公立大学的硕士,你会发现他们根本不承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包括会计,信息管理,环境科学,遥感科学等等专业的本科学位(除非你申请的是硕士课程而非硕士学位)   在2006年期的全国大学排名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位于251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平均住宿费是全国最高的高校之一   根据学校内部统计,2004年学校毕业生中抽样显示:气象类平均年收入为9万元,电子信息及计算机类专业为2万元,经济类为4万元   1995年,南京气象学院论文成果100%集中在气象领域,2005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得国家认可的论文成果7%集中在气象领域,说明学校正在向多学科化的转变迈出艰难的步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将于2008年彻底完成系院转变调整,分散强势专业(如本来决定的气象学院被一分为三:大气科学学院,应用气象学院和大气物理学院,分别代表了学校最强的三个专业:气象学,应用气象学和大气探测学),从此学校将加大其他专业的资金投入,真正实现学校的多学科化发展。其它如果要了解详细,就再问我

  • 索引序列
  • 中国气象杂志
  • 气象杂志中国天气频道是由中国气象局主管
  • 中国气象杂志投稿
  • 中国气象杂志官网
  • 中国气象杂志封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