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杂志电子版下载地址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杂志电子版下载地址

发布时间: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杂志电子版下载地址

《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荣新江)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提取码:00bz      书名: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作者:荣新江豆瓣评分:9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11-4-1页数:261内容简介:对于渴望进入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的学子来说,本书几乎是手把手地指明了入门的途径。举凡古籍、石刻、简帛、文书、图像以及今人论著、刊物都有它们的翻检之道,而对版本与校勘的把握、考古新发现的追踪,则有利于学识的积累和更新。更进一步的学术论文写作也有它的一定之规,容不得半点虚假和取巧。学术素养就是在这样持之以恒的训练中养成的。作者简介:荣新江,1960年生,河北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现为北大历史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隋唐史、西域史、中外关系史、敦煌学研究,著有《归义军史研究》、《敦煌学十八讲》、《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中国中古史研究十论》、《于阗史丛考(增订本)》(合著)、《隋唐长安:性别、记忆及其他》、《辨伪与存真——敦煌学论集》及有关敦煌吐鲁番学、中外关系史、西域史、隋唐史论文多篇;主编《唐研究》(1-16卷)、《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合编)、《从撒马尔干到长安——粟特人在中国的文化遗迹》(合编)、《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合编)、《吐鲁番文书总目(欧美收藏卷)》、《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向达先生敦煌遗墨》等。

链接: 密码: xe5h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 主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提取码: 9wp9书名: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作者:王力 主编豆瓣评分:4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年份:2014-11页数:272内容简介:编辑推荐你知道武王克商的繁复真相么?你知道我们所能见到的有关猫的最早实物么?你知道知名的司母戊鼎有一个假耳朵么?你知道孟姜女姓姜不姓孟么?你知道汉代穿深衣的人所穿的裤子是露屁股的开裆袴么?你知道最古老的同心结是什么样子么?你知道黄帝战蚩尤的真相么?你知道最古老的酒瓶出现在6000年前么?你知道猪肉的“腥”字本来是什么意思么?你知道中国近3500年来经历过何等让人匪夷所思的三次大规模变冷么?精彩内文:全彩版在黑白版的基础之上,精勘精校,完善并增补了与中国古代文化相关的考古新知,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图片解析力。精良印刷:内文选用优质日本进口纸张,用顶尖级德国海德堡四色印刷机印刷,并根据文物实物对印刷颜色做了校正,以期对文物影像做到高度还原。内容简介本书是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出版50余年来前后历经4次重要修订,到今天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础参考书。全书分礼俗、宗法、饮食、衣饰等十四个方面。本书曾在港台地区出版并被译成日、韩等语言流行于海内外。本次修订突破了以往的模式,特聘请在美国任教的汉学专家刘乐园(Lewis Eden),以中国考古学黄金时代的成果为出发点,通过近世考古发现与传统文献相结合的“古史新证”,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增补最新文化研究成果。修订的文稿和图片注释无一句空话,深入浅出,新意连连,水平之高为数十年来同类出版物中之翘楚。修订的内容中增加了一部分与文稿相配合的图片,某些关键文物的照片解析力之高也是惊人的。完成后的修订版文稿,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修订委员会还专门为有兴趣的中学生阅读本书扫清了字词和基本概念上的障碍。作者简介:主编简介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级教授,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后留学法国,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著有《汉语诗律学》《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同源字典》等四十余部,主编有《古代汉语》《王力古汉语字典》等,翻译有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诗集)等三十余部。执笔者简介(部分)马汉麟(1919~1978),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师从王力等先生,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南开大学中文系。1961年,马汉麟先生应邀参加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的编写工作,为这一学科的教学与教材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审校者简介(部分)姜亮夫(1902~1995),国学大师。著有《楚辞书目五种》《古文字学》《敦煌学概论》等。叶圣陶(1894~1988),著名作家、教育家。曾主编《小说月报》。著有《倪焕之》《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修订者简介刘乐园,北京大学教师。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杂志电子版下载

链接:_sQcxdHKmAXfyTc6ARNw 提取码:34qi本书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梳理和辨析,并借鉴社会学、法律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对中国古代公案小说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内容涉及宋元公案小说的成熟及其特质、明代公案小说的繁盛及其特质、清代公案小说的演变及其特征、晚清公案小说的转型与消亡等方面。

就是《宋刑统》

《中国通史古代史 》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链接: 提取码:vn5b《中国通史之古代史》类型: 纪录片、历史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语言: 汉语普通话集数: 180片长: 19分钟12位著名历史学家、20余位历史学博士、120位多领域专家学者、影视编导与多媒体技术研发人员历时三年的经典巨献。 一部通史,通古今通天下,知兴知衰知未来,从史前史到21世纪。 这是关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与发展跨越了五千年的真实记录; 这是一场今人与古人关于国家、社会民族以及个人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一切经验与教训的灵魂对话。 延绵不绝、波澜壮阔的五千年历史传承,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力、精神气质与生命底蕴,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也由此创造了独特的中国历史。中国的历史,既记载着我们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优良传统,也记载着我们所经历的刻骨铭心的磨难和感天动地的奋斗;既记载着我们曾经创造的彪柄史册的伟业,也记载着我们所经历的世所罕见的困难与风险;它也正昭示着我们的未来。 历史不仅仅是一面镜子,它更是一部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因此在学校认真开展历史学习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国家教育部、团中央也多次提出了在中小学中重视历史学习和青少年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 超大型影视版多媒体资源库《中国通史》是以现代科技手段制作的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大型影视版多媒体巨作,由大型历史记录片《中国通史》和《中国通史》多媒体图文专题资源库两大部分内容组成。共有120盘DVD-ROM,其中,历史纪录片《中国通史》(100盘DVD-ROM),即视频库,可在DVD机或电脑光驱上直接播放观看;另一部分为《中国通史》多媒体图文专题资源库(20盘DVD-ROM),插入电脑光驱中即可浏览观看。 本套资源库由国内两百余位史学家、学者、影视编导、多媒体技术研发人员历时三年制作完成,是迄今为止中国第一部同类题材的影视和图文版多媒体历史资源库,拥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教学价值和珍藏价值。 本套资源库以历史教学大纲为依据,涵盖了历史教学的所有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展示了中华文明五千年来的辉煌成就,再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历史传统,更突出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辱、争取独立自主、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是一部学校必备的图书馆馆藏和进行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启蒙教育的优秀多媒体资料库。 一部可以看得见的五千年历史: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国通史》共分348集,时长为105小时。该片以历史年代为序,以史诗般的宏大叙事手法,通过大量的实景拍摄、历史情景复原拍摄以及利用近现代历史影视资料等手段,生动、真观、完整地再现了从史前到二十一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几乎记录了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全部重大事件,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法律、科学、文化、人物、社会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等各个方面。该片以具体的历史事实为“点”,以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为“线”,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获得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刻的思想启迪。 一部可以读得懂的五千年历史:《中国通史》多媒体图文专题资源库部分分为20个大型专题,由文字和图片两部分内容组成。文字部分以专题形式记述了从原始社会至今的所有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科技文化、典章制度、文献资料、文物遗址、典故传说以及传统文化等相关内容,文字量为350余万字;图片部分则收录了近万幅珍贵的历史人物、历史地图、文物古迹等高清图片。每一专题资源均以独立多媒体网页形式呈现,便于资料查找和学习使用,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一、文明起源 人类起源——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曙光初现——氏族公社时代 二、中华曙光 人文初祖——炎黄二帝与华夏族的兴起 天下为公——尧舜禹与禅让制 三、最早的王朝 夏“家天下”——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的建立 殷商兴亡——中国第一个有文字可考的王朝 封邦建国——西周王朝的鼎盛时代 礼崩乐坏——西周王朝走向衰败 四、谜一样的文化 神秘甲骨——中国现存较早的汉文字系统 青铜文明——中华文明社会的起始 五、春秋争霸 五霸迭兴(上)——齐桓公与晋文公 五霸迭兴(下)——宋秦楚霸主纷争 吴越争霸——崛起的南方之国 六、战国七雄 七雄并立——群雄割据的争霸时代 富国强兵——诸侯走向变法图强之路 合纵连横——秦帝国统一的前奏 七、大变革时代 生产变革——先秦时期的经济发展 旷世壮举——水利史上的奇迹都江堰 国之重镇——先秦时期城市的兴起 八、智慧的迸发 千古风骚——《诗经》与《楚辞》 钟鼓之乐——曾侯乙编钟与古乐 科技初曙——先秦时期的科技发展 九、百家争鸣(上) 万世师表——孔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儒家流变——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道法自然——老庄与道家思想的形成 十、百家争鸣(下) 尘世苦修——墨子与墨家思想的形成 千古帝师——韩非子与法家思想的形成 文韬武略——孙子与兵家思想的形成 理性光辉——诸子百家与思想的交锋 十一、大秦帝国 千古一帝——秦扫六国的统一战争 天下一统——秦帝国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揭竿而起——秦末陈胜吴广起义 十二、秦朝奇迹 地球奇观——秦代万里长城的修建 地下王国——空前绝后的秦始皇陵 深度埋伏——世界第八大奇迹秦陵兵马俑 十三、大汉一统 楚河汉界——逐鹿中原的楚汉相争 无为而治——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繁华初现——西汉初期的文景之治 十四、汉武雄风 开疆拓土——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经世济民——汉武帝的治国方略 十五、西汉的衰亡 帝国危机——西汉中后期的腐朽统治 短命王朝——毁誉参半的王莽改制 十六、汉室复兴 光武中兴——东汉王朝的建立 守成年代——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的专权 汉末乱世——东汉帝国的覆灭 十七、两汉的民族与外交关系 昭君出塞——汉朝与匈奴的和亲 张骞西行——汉王朝西域开疆拓土 丝绸之路——融通中外的千年古道 十八、辉煌的汉代科技 告别简牍——造纸术的发明 悬壶济世——中医学的发展 窥天测地——地动仪与《九章算术》 十九、思想的勃兴 道教兴起——道教的孕育与产生 佛教东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文化一统——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二十、两汉文化成就 史家绝唱——《史记》与《汉书》 汉家华章——两汉的文学艺术成就 二十一、天下三分 官渡之战——中国北方的统一 惊涛拍岸——三分天下的赤壁之战 三足鼎立——魏蜀吴三国的建立 二十二、两晋春秋 分久必合——西晋的短暂统一 八王之乱——西晋的皇室内乱 百年风云——偏安一隅的东晋 二十三、乱世争锋 金革之世——十六国春秋 南朝更迭——宋齐梁陈的统治 二十四、动荡与融合 草原之鹰——北魏的迅猛崛起 全盘汉化——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朝分立——北魏王朝的土崩瓦解 政教相争——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 二十五、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瑰丽多姿——文学艺术的繁荣 文以载道——史地之学的兴盛 格物致用——自然科学的发展 二十六、从未停止的思考 魏晋风度——玄学与竹林七贤 梵音袅袅——佛教的传播与兴盛 神秘玄妙——道教的传播与兴盛 二十七、繁盛一时的隋王朝 南北一统——隋王朝的建立 开皇之治——隋王朝的短暂兴盛 琼花之殇——隋王朝的终结 贯通南北——泽被后世的隋朝大运河 二十八、 唐帝国的统治 旭日始旦——唐王朝的建立 贞观之治——封建王朝的太平盛世 无字丰碑——一代女皇武则天 二十九、盛唐气象(上) 开元盛世——封建王朝的鼎盛时代 繁华似锦——充满生机的唐朝经济 科技之光——创新不断的唐朝科技 三十、盛唐气象(中) 上善若水——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上) 厚德载物——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下) 万国来朝——唐朝时期的对外关系 三十一、盛唐气象(下) 大唐诗篇——光耀千古的唐代诗坛 唐代传奇——文言小说的里程碑 翰墨书香——灿烂夺目的书画艺术 盛世之姿——气势恢弘的唐代乐舞与壁画 三十二、繁华尽逝的落寞 大唐惊变——贻害无穷的安史之乱 中兴之志——唐朝重建国家权威的努力 危机四伏——动荡的唐朝中后期统治与衰落 三十三、混乱与重生 无尽烽火——大割据时代的五代十国 朔漠枭雄——扶摇而起的契丹 三十四、说不尽的两宋政治 颠覆风云——北宋建国与皇权强化 文人当政——北宋中后期的变法与党争 江山寥落——走向覆灭的南宋王朝 三十五、民族政权并立的年代(上) 干戈玉帛——势均力敌的宋辽之战 千古传奇——西夏的兴亡之谜 三十六、民族政权并立的年代(下) 马上雄鹰——北方女真族的崛起 南北对峙——南宋与金旷日持久的争战 三十七、气象万千的两宋风貌 锦绣江南——蓬勃发展的南方经济 坊墙倒塌——繁荣昌盛的两宋商业 万千气象——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三十八、空前繁荣的科技文化 中国骄傲——走向世界的三大发明 史学巅峰——繁荣发展的唐宋史学 名流千古——成就斐然的唐宋八大家 三十九、入主中原的大漠之风 一代天骄——蒙古帝国的扩张 疆域空前——元朝的统一战争 帝国之治——元朝的统治制度 四十、马可波罗的梦想之都 帝国胸襟——开放繁荣的元帝国 四海一家——元朝民族融合的加强 黄金遍地——生机勃勃的元代经济 四十一、流光溢彩的宋元文学艺术 婉约豪放——吟不尽的宋词风流 曲尽其妙——元代戏曲艺术的兴盛 墨彩纷呈——宋元时期书画艺术的发展 四十二、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帝国悲歌——元帝国的衰落与终结 乾纲独断——明朝君主集权的加强 靖难之役——骨肉相残的明王室内乱 四十三、强盛一时的大明王朝 百年基业——大明王朝的雄厚国力 云帆高张——郑和七下西洋 绥靖安抚——明王朝对边疆各民族的政策 商行天下——中国商帮的兴衰 四十四、危机四伏的海防 誓平倭寇——明朝沿海抗倭战争 强盗西来——西方早期的殖民侵略 四十五、大明势渐 京师告急——土木之变与北京保卫战 人亡政息——力挽狂澜的张居正改革 祸起萧墙——扑朔迷离的明宫三大案 生死博弈——宦官专权与东林悲歌 四十六、明末悲歌 自毁长城——明末军事力量的削弱 闯王举兵——大明王朝的终结 落日余晖——苟延残喘的南明小朝廷 四十七、辉煌灿烂的思想文化 恢弘帝都——明清北京城的兴建 中西合璧——明朝科技的发展与西学东渐 格物致知——复兴儒家的宋明理学 经世致用——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四十八、雅俗共赏的明代文艺 名著千秋——白话小说的兴起 世态万千——市井文学的繁盛 姹紫嫣红——明代戏曲的光华 文人雅意——书画艺术的流变 四十九、驰骋关外的民族 关外之鹰——女真族的再次崛起 手握天宪——努尔哈赤的丰功伟业 叱咤关外——皇太极建立清帝国 五十、最后的抗争 波澜未平——此起彼伏的抗清斗争 驱逐外夷——郑成功收复台湾 五十一、清帝国的雄心(上) 鸿均之世——康熙帝平定三藩 海晏河清——清王朝统一台湾 抵御外辱——东北边疆抗击沙俄 五十二、清帝国的雄心(下) 四海承风——平定噶尔丹叛乱与土尔扈特回归 金瓯无缺——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与清朝的对外战争 政教合一——西藏的达赖与班禅 五十三、封建社会的残阳 一人天下——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末日余晖——回光返照的康乾盛世 盛世隐忧——清王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 五十四、繁荣的清代文化 天人合一——美轮美奂的古典园林 鸿篇巨制——浩大的清代文化工程 千古绝唱——中国古典文学的顶峰《红楼梦》 流派纷呈——针砭时弊的清代文学 妙笔丹青——领异标新的清代书画艺术 国粹大戏——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五十五、鸦片战争(上) 文明碰撞——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西方 民族尊严——林则徐虎门销烟 帝国之殇——鸦片战争始末 五十六、鸦片战争(下) 走向深渊——第二次鸦片战争始末 垂帘听政——慈禧太后的权力之路 五十七、太平天国的梦想 揭竿而起——太平天国的建立 天国悲歌——太平天国的覆灭 五十八、清末战患 抬棺西征——左宗棠收复新疆 不败而败——中法战争始末 盛衰易势——甲午战争始末 帝国浩劫——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五十九、探索中觉醒 放眼向洋——新思潮的萌发 洋务运动—— 清末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 艰难探索——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走向启蒙——早期维新思想的兴起 百日维新——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 六十、日落紫禁城 崩溃前夜——清王朝最后的挣扎 大清晚钟——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终结 六十一 革命初兴——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铁血共和——辛亥革命的胜利 捍卫共和——资产阶级的反袁斗争 “护国”、“护法”——反对帝制复辟和北洋军阀统治 六十二 重铸国魂——新文化运动 旭日东升——五四运动 新思潮澎湃——百家竞起、异说争鸣 开天辟地——中共一大 六十三 祸乱神州——北洋军阀混战 革命昙花——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 铁拳波澜——早期工人运动 手足盟缘——国共第一次合作 黄埔军魂——黄埔建军与广东革命政府 六十四 反帝风暴——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 热血悲歌——北伐战争 前赴后继——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血色阴谋——“四·一二”政变 六十五 军旗升起——中共领导的武装起义 建军之本——从三湾改编到古田会议 星火燎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城头变换大王旗——“二次北伐”与北洋政府的倒台 六十六 国之耻,国之殇——“九·一八”事变纪实 民族怒涛——抗日民主浪潮的兴起 露营之歌——记东北抗日联军 六十七 别开生面——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苏区战云——红军反“围剿”作战 铁流万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实录(上) 铁流万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实录(下) 弥天烽火举红旗——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六十八 危机加深——华北事变 民族巨浪——“一二·九”运动 双十二的枪声——西安事变 六十九 卢沟烽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挺进前线——第二次国共合作开成 砥柱中流——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七十 淞沪战云——血战大上海 太原喋血——华北大角逐 徐州搏杀——台儿庄大捷 鏖战长江——武汉保卫战 七十一 屠城血证——南京大屠杀 民族的耻辱——汪精卫叛国投敌 魂系滇缅——中国远征军入缅参战记 盟军的支援——驼峰天道与飞虎队 七十二 华北惊雷——百团大战 决战黄桥——粉碎第一次反共高潮 同室操戈——记“皖南事变” 延安之光——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蓬勃发展 亘古奇观——敌后军民的艰苦抗战 冲锋号角——抗日文化深入人心 七十三 最后疯狂——豫湘桂战役 光辉灯塔——中共“七大”胜利召开 民族丰碑——抗战胜利 正义之审——战争狂人的末日 七十四 战和风云——从重庆谈判到政治协商会议 梅园之春——南京谈判 关外喋血——争取东北 团结的力量——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 七十五 烽烟突起——粉碎国民党军全面进攻 南征北战——粉碎国民党军重点进攻 第二条战线——国统区人民的反蒋斗争 战略转折——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翻身的喜悦——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 向着光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 七十六 决战序曲——解放济南 东北捷报——辽沈战役 战史奇观——淮海战役 胜利曙光——平津战役 七十七 霞映东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天翻地覆——国民党政府的覆灭 将革命进行到底——人民**向全国进军 辉煌奠基——新中国成立的筹备 天安门的礼炮——开国大典纪实 七十八 走进都市——解放初期接管城市 苏醒的土地——土改的暴风骤雨 山河一片红——祖国大陆解放和剿匪、镇反斗争 “一边倒”——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开端 鲜血凝成的友谊——抗美援朝纪实 反腐风暴——“三反”“五反”运动 七十九 工业化之路——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热潮 神圣的权利——第一届全国人大纪实 强军号角——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 和平共处——新中国国际威望提高 八十 联合起来——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公私合营——对手工业和私营业主的社会主义改造 百花齐放——科学文化的春天 社会主义建设初探——中共“八大” 八十一 整风与反右——50年代后期的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 超英赶美——“大跃进”运动始末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两岸对峙——50年代的海峡两岸关系 摆脱困境——60年代前期的全面调整 八十二 雪域新生——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 从同盟到对抗——中苏论战始末 广交朋友——新中共第二次建交高潮 八十三 工业战线的旗帜——学大庆运动 农业战线的典型——学大寨运动 发扬“钉子精神”——学雷锋活动 东方巨响——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八十四 山雨欲来——60年代初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 “文革”前奏——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风云突变——从批判《海瑞罢官》到批判彭、罗、陆、杨 风云骤至——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神州浩劫——红卫兵的“造反”运动 八十五 “一月风暴”——全面夺权与全国动乱升级 雪压青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二月抗争” 大树参天——“文化大革命”中的周恩来 千古奇冤——刘少奇冤案始末 历史的扭曲——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庐山风云——九届二中全会 八十六 折戟沉沙——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转机初现——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和邓小平复出 “组阁”风波——与四人帮的初步斗争 新的曙光——邓小平1975年整顿 青春无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八十七 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尼克松访华前后 黑云压城——“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扬眉剑出鞘——1976年天安门事件 人定胜天——1976年唐山抗震救灾 十月的胜利——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八十八 日穿云雾——记邓小平复出 科教的春天——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前后 思想解放——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实录 八十九 希望的田野——农村改革纪实 春天的故事——对外开放实录 外交新篇章——记邓小平访美 九十 威严的国徽——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 金戈铁马——华北军事大演习 “零”的突破——中国向体育事业强国迈进 小平您好——1984年国庆阅兵和新时期军队建设 九十一 闯关奋进——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 科教兴国——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危急时刻——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和1991年南方抗洪 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中苏关系正常化纪实 九十二 继往开来——中央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 南国春潮——邓小平南巡纪实 走向市场——中共“十四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高峡出平湖——三峡工程的论证和决策 九十三 科技强军——国防科技的发展 百年梦圆——香港回归纪实 走向缓和——新时期的海峡两岸关系 风景这边独好——中国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 九十四 高举旗帜向未来——邓小平逝世和中共召开十五大 飞越太平洋——中美两国元首互访纪实 精兵简政——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 抗洪壮歌——1998年抗洪救灾纪实 九十五 罪恶的挑衅——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事件 世纪大典——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纪实(上) 世纪大典——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纪实(下) 九十六 进军西部——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莲花绽放濠江畔——澳门回归祖国纪实 立党之本——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 九十七 同心绘蓝图——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坎坷“入世”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曲折历程 盛世启航——中共“十六大”召开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九十八 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纪实 飞天圆梦——“神五”、“神六”飞船成功发射 告别田赋——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 和谐发展——中共“十七大” 九十九 感动天地——5·12汶川大地震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 航天新突破——中国人首次太空漫步 甲子大典——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纪实(上) 甲子大典——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纪实(下) 一百 柳暗花明——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转折 世界盛典——上海成功举办世博会 巨龙腾飞——中国进入世界经济大国行列 一百零一 文明的起源(距今约170万年—约公元前2070年) 一百零二 夏、商、西周的兴亡(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一百零三 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变革(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一百零四 秦帝国的兴亡(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一百零五 大一统的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一百零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与融洽(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一百零七 繁荣与开放的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一百零八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公元907年—公元1276年) 一百零九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公元1206年—公元1386年) 一百一十 空前集权的大明王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一百一十一 清朝的兴起与衰落(公元1616年—公元1840年) 一百一十二 中国近代的开端与旧民族主义革命(公元1840年—公元1919年) 一百一十三 新民族主义革命(公元1919年—公元1949年) 一百一十四 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公元1949年—公元1978年) 一百一十五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元1978年—至今) 一百一十六 中国通史专题——中华民族 一百一十七 中国通史专题——国学思想 一百一十八 中国通史专题——传统道德 一百一十九 中国通史专题——宗法礼俗 一百二十 中国通史专题——古代制度与社会生活

宋太祖建隆四年编成《宋建隆重详定刑统》,简称《宋刑统》。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其条文只是《唐律疏议》的翻版,变化之处在于:增加"折杖法";收集自唐末至宋初150年间的敕、令、格、式中的刑事规范209条附于律文之后;篇目仍是12篇、502条,但在每篇下设有门,合计213门。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杂志电子版下载官网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是传统学术期刊出版行业中数字化起步最早的单位之一。早在1994年中心就 开始在数字出版领域进行探索,并研制成功《中文报刊社科资料索引数据库》(软盘)。1995年开始研制光 盘版数据库。1996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书报资料中心出版“复印报刊资料”、“报刊资料索引”光 盘产品,并授予正式版号。2000年,“复印报刊资料”系列数据库的WEB版开发成功,中心电子产品开始 支持网络服务。2008年1月,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同意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从事互联网出版服 务业务的批复》(新出音[2008]25号),批准中心开展网络出版业务,这是中心数字化进程中的一个新的里 程碑。2008年10月,“资料中心网数字出版平台”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营。书报资料中心目前出版有“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复印报刊资料”专题目录索引数据库、中文 报刊资料摘要数据库、中文报刊资料索引数据库、专题研究数据库、数字期刊库六大系列产品。该系列数据 库内容丰富,既有经过专家、学者遴选、浓缩而成的学术精品全文库,也有提供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全部研 究信息的索引库,此外还有针对学术热点和读者需求研发的专题研究库等,“精选”与“全面”完美结合, 形成了涵盖面广、分类精当、兼收并蓄的完备的社科信息数据库体系,填补了人文社会科学数字出版领域的 空白,具有重要思想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目前,中心还在积极研发原创网络期刊和网络报纸等其他数 字出版产品。“复印报刊资料”系列数据库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品牌影响力,在多所知名高校的有关教材中都设 有专门篇章介绍中心数据库的学术价值、产品内容和使用方法。2007年7月,在新闻出版总署主办的第二 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复印报刊资料”系列数据库产品荣获“2006-2007年度数字出版推荐品牌” 称号。2008年初,中心申报的“精选人文社科学术文献数据库”通过专家论证审核,入选新闻出版总署 《“十一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选题目录。2009年7月,“复印报刊资料”系列数据库产品在 第三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荣获“2008-2009年度数字出版知名品牌”称号。书报资料中心系列产品在国 际上也受到广泛认可,发行至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中华学术的窗口”、“中外文化交流的桥 梁”。在数字出版技术方面,书报资料中心数据库产品采用获得部级科技成果奖的CGRS全文检索系统。该 系统主要由全文数据库服务器、系统管理员客户端、检索客户端、WEB全文检索系统、二次开发接口等组 成,可以对用户实行远程实时更新,具有良好的扩展性,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同时,书报资料中 心拥有一支专业的网络与数据技术队伍,技术人员根据客户反馈不断进行研发,跟踪先进数字出版技术,更 新网站产品内容与服务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需求。一、“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是在“复印报刊资料”纸质期刊基础上进一步分类、整理形成的数据库产 品。该库囊括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各个学科,包括哲学类、政治学与社会学类、法律类、经济学与经济 管理类、教育类、文学与艺术类、历史学类、文化信息传播类以及其他类。每个类别分别涵盖了相关专题的 期刊文章。该数据库以专家和学者的眼光,依循严谨的学术标准,在全面的基础上对海量学术信息进行精心整理、 加工、分类、编辑,去芜存菁、优中选优,提供高质量的学术信息产品。数据信息量大,涵盖范围广,便于 用户了解与自己的课题相关的研究状况,把握本领域的研究动态。该数据库现有两种呈现方式,即学术论文型和数字期刊型。学术论文型呈现方式基于学科类别展现篇目 内容;数字期刊型呈现方式是以整刊形式展现,具有直观、便捷的特点。该数据库收录年限为1995年至今。其中《法学》、《经济法学、劳动法学》、《妇女研究》、《图书馆 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情报资料工作》、《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红楼 梦研究》、《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鲁迅研究》、《中国古代史》、《先秦、秦汉史》、《魏晋南 北朝隋唐史》、《宋辽金元史》、《明清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史》等专题已回 溯至创刊年。二、“复印报刊资料”专题目录索引数据库“复印报刊资料”专题目录索引数据库是题录型数据库,汇集了1978年至今“复印报刊资料”系列期 刊的全部目录,按专题和学科体系分类编排而成,累计数据达90多万条。每条数据包含专题代号、类目、篇 名、著者、原载报刊名称及刊期、选印在“复印报刊资料”上的刊期和页次等多项信息。该数据库为订购 “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刊物的用户提供了查阅全文文献资料的得力工具。只需点击几个按键就能获取准确的 信息,为科研工作提供详尽的资料,其功能大大超过传统人工索引,可以从中归纳出该专题的历史研究规律和 趋势,是“复印报刊资料”整体数据收藏和应用的重要向导。该数据库收录年限为1978年至今。三、中文报刊资料索引数据库中文报刊资料索引数据库是题录型数据库,汇集了自1978年至今的国内公开发行人文社科报刊上有关 文献的全部题录。按专题和学科体系分为九大类,包括:法律类、经济学与经济管理类、教育类、历史类、 文学与艺术类、文化信息传播类、哲学类、政治学与社会学类和其他类,各大类之下设置四级类目,个别类 目已深入揭示到七级。数据量470多万条,每条数据包含专题代号、类目、篇名、著者、原载报刊名称及刊期、复印专题名称及刊期等多项信息。该数据库在报刊文献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化以及促进报刊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 用。由于各学科之间的相关性,学科间相互渗透和交叉的现象正在加剧,许多学科有很多论文散落在相关学 科的刊物上。另外,从一次文献到二次文献(索引产品) 的出版都有时差性,需要几个月时间,中文报刊资料 索引数据库则可以让用户及时了解本专业的研究状况和热点问题。该数据库被称为“全国四大索引”之一。该数据库收录年限为1978年至今。四、中文报刊资料摘要数据库中文报刊资料摘要数据库是人文社科文献要点摘编形式的数据库。该数据库收集了中心出版的14种专题 文摘上刊载的经过浓缩的学术资料,累积5万余条数据。该数据库简明扼要地摘写文章的论点、论据和重要材料,记录科研成果,反映学术动态、积累有关数 据。数据量大,涵盖范围广,便于用户了解与自己的课题相关的研究状况,把握本领域的研究动态。数据库 既能通过任意词等常见字段辅助,社会科学领域入门者快速获取文献信息,同时又以丰富的字段逻辑组合满 足专家级的准确检索需求。该数据库收录年限为1995年至今。五、专题研究数据库专题研究数据库包括在线版专题研究数据库和光盘版专题研究数据库两类。在线包库型专题研究数据库于2008年10月建成,是根据特色选题,通过分类整理、合理组合,从“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中整理生成各类专题研究资料,从而形成的新的数据库产品。该数据库包括以下25个专题子库: (1) 科学发展观; (10) 中国民族问题研究; (19) 媒介经营与管理;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1) 中国妇女问题研究; (20)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 (3) 中国共产党; (12) 中国青少年问题研究; (21) 高等教育问题研究; (4) 精神文明建设; (13) 儒学研究; (22) 金融、财税问题研究; (5) 体制改革; (14) 国学研究; (23) 财会、审计问题研究; (6) 中国政治问题研究; (15) 汉学研究; (24)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 (7) 中国立法研究; (16) 郭煌学; (25)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8) 中国司法研究; (17) 《红楼梦》研究;   (9) 中国社会问题研究; (18) 鲁迅研究;   光盘版专题研究数据库包括以下6种产品: (1) 《当代文萃》光盘版; (4) 《精神文明导刊》光盘版; (2) 《家庭教育导读》光盘版; (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资料汇编)》光盘版; (3) 《素质教育》光盘版; (6) 《中国共产党(珍藏版)》光盘版。 专题研究数据库选题遵循专题原则、实用性原则和需求原则,秉承“精选千家报刊,荟萃中华学术” 的宗旨,选取学术精品、人文精品,内容涵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理论前沿和社会热点问题,体现了“特 色”与“精选”的结合。该数据库选题独具特色,分类科学精当,内容丰富全面,便于用户了解与课题相关 的研究状况,把握本领域的研究动态,为社会各界人士进行学术探讨和理论研究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是拓 宽研究视域,激发学术观点创新,进而促进文化发展的数字动力。六、数字期刊书报资料中心还出版一系列的数字期刊,包括“复印报刊资料”系列期刊、中文报刊资料摘要以及原发 刊等。数字期刊以原刊形式面向读者,同时提供多种检索途径,方便读者使用。

《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荣新江)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提取码:00bz      书名: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作者:荣新江豆瓣评分:9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11-4-1页数:261内容简介:对于渴望进入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的学子来说,本书几乎是手把手地指明了入门的途径。举凡古籍、石刻、简帛、文书、图像以及今人论著、刊物都有它们的翻检之道,而对版本与校勘的把握、考古新发现的追踪,则有利于学识的积累和更新。更进一步的学术论文写作也有它的一定之规,容不得半点虚假和取巧。学术素养就是在这样持之以恒的训练中养成的。作者简介:荣新江,1960年生,河北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现为北大历史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隋唐史、西域史、中外关系史、敦煌学研究,著有《归义军史研究》、《敦煌学十八讲》、《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中国中古史研究十论》、《于阗史丛考(增订本)》(合著)、《隋唐长安:性别、记忆及其他》、《辨伪与存真——敦煌学论集》及有关敦煌吐鲁番学、中外关系史、西域史、隋唐史论文多篇;主编《唐研究》(1-16卷)、《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合编)、《从撒马尔干到长安——粟特人在中国的文化遗迹》(合编)、《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合编)、《吐鲁番文书总目(欧美收藏卷)》、《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向达先生敦煌遗墨》等。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杂志电子版官网下载

《中国通史》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提取码:r64e    《中国通史》是由广电总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监制指导,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撰稿,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制作出品拍摄的百集大型电视纪录片。

使用百度网盘免费分享给你,链接:  提取码: qe5g 《中国通史》是由广电总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监制指导,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撰稿,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制作出品拍摄的百集大型电视纪录片。

本科生:《中国法制史》、《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硕士研究生:《唐宋法律研究》、《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法律史文献史料学》;博士研究生:《唐宋法律研究》、《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近五年(2002-2007)承担的主要研究课题:《讼师与律师:中西司法传统比较》,教育部人文社会重点项目,2001-2004年,主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理论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6-2008年,第二主持;《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课题,2001-2004年,子项目主持;《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河南大学社科基金项目,2000-2002年,主持。近五年(2002-2007)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1.《宋代司法传统的现代解读》,《中国法学》2006年第3期2.《试论宋代士大夫的法律观念》,《法史精粹》(法学研究)2003年卷3.《讼师与律师:中西司法传统的差异及其意义》,《法史精粹》(中国法学)2004年4.《论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现代意义》,《诺维撒德大学学报(英文版)》2005年第6期5.《宋代“法官”、“司法”与“法理”考略》,《法商研究》2006年第1期6.《反思法律史研究的类型学方法》,《法商研究》2004年第1期7.《宋代司法传统及其现代意义》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河南政法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8.《从人生智慧的角度重新认识中国法文化的价值》,人大复印资料(江海学刊)2002年第4期主编、参编的部分中国法律史教材:1.《中国法制史》,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法学精品课程系列教材。2.《中国法制史》,参编(张晋藩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中国法律思想通史》,参编(李光灿,张国华总主编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4.《当中国法律思想史》,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5.《中国法制通史·宋卷》,副主编(张晋藩总主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6.《中国法律史》,参编(张晋藩主编),法律出版社,1995年。近五年(2002-2007)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或奖励:1、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2、 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8年3、 校511工程学科带头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4年。4、 省人文社科成果奖。《当代中国法律思想史》(主编),河南省政府2000年。5、 省新闻出版局优秀图书二等奖,《当代中国法律思想史》(主编),2000年。6、 国家优秀图书奖(全国最高图书奖)。《中国法制通史·宋卷》(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2000年。 书目者,为学求知之第一要务也,士之读书者不可不知。梁启超先生有言:“著书足以备读者之顾问,实目录学家之职务也。”大学者,旨在引导学生求其博,此乃古今为学之通义。圣人曰:“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研究生者能不求其博乎?此目录乃为师者在教学及读书中偶获之孔见,以备志于学者参考焉。书目分初学、登堂、潜研之三阶段,以应为学循序渐进之规律。一、初学1.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出版。此书为原国家教委推荐教材,语言生动简练,深入浅出是此书最大之优点,尤其适合于大学生。2.[美]马文·佩里主编:《西方文明史》,上下两卷,胡万里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9月出版。3.[日]福泽渝吉著:《文明论概略》,北京编译社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8月版。4.冯天瑜、何晓明等著:《中华文化史》,上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版。5.威尔·杜兰特著:《哲学的故事》,金发燊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11月出版。6.房龙著:《漫话圣经》,施旅、于一译,三联书店1998年第7次印刷本。7.[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等著:《世界文明史》,罗经国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2月第3次印刷本,共4册。8.梁漱溟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2次影印本。9.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10.钱穆著:《国家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新版本。11.吴国盛著:《科学的历程》,上下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1月版。12[美]约翰·麦·赞恩著,刘昕等译:《法律的故事》,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版。二、登堂余英时曾说,学术不可有门户,但学问却不可无宗师。宗师者,学问之流派师传也。为学拜师谓之登堂;于某一学问境界中略能抒发己见者,谓之入室。古之拜师,礼仪甚严,及至近代遗风尚存。民国时,狂傲奇才如黄侃者尚执贽而北面,尊仅年长自己两岁且同为北京大学教授之刘申叔(即刘师培)为师,非礼尊过制也,乃重道也。入室之途岂有它哉,惟师朱子为学之精神,遵白鹿洞书院之铭训也。一曰居敬体察;二曰用心专一。晦翁云:“学者读书要敛身正坐,缓视傲吟,虑心涵泳,切己体察”,恰如春雨之润苗,未见其增,日有所长。为吾徒者当知,为学如同人生。“人生之世,犹舟之航于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须顺风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此乃梁任公对清华学子之训诫也。古语所谓:“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登堂之途最忌讳用心不专。此为入室之序言,亦吾所寄厚望于二三子者矣。第一小单元(5种)1.杨鸿烈著:《中国法律发达史》(上下二册),载《民国丛书》选印,上海书店1990年重印本。2.杨鸿烈著:《中国法律思想史》(上下二册),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1998年4月影印重印本。3.陈顾远著:《中国法律史》,中国书店1988年4月据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影印。4.杨鸿烈著:《中国法律在东亚诸国之影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校勘版。5.李钟声著:《中华法系》(上下二册),台北华欣事业文化中心1985年7月版。第二小单元(共10种)6.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单行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载《蓬莱阁丛书》。7.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单行本,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版,载《民国学术经典》11册。8.胡适:《先秦名学史》、《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国中古思想小史》,载《胡适文集》第6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9.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8月新一版。10.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6月版。11.杨东莼著:《中国学术史讲话》,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版,载《民国学术经典》3册。12.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8月版。13.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1988年12月版。14.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15.《中国历代思想家传记汇诠》上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版。第三小单元(西方、日本汉学家及部分外籍华裔学者论著,计15种)16.[英]李约瑟:《中国古代科技学思想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版。17.[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版。18.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版。19.[英]莱芒·道森著:《中华帝国的文明》,金星男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20.[美]郝大维等著:《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施忠连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21.[美]黄仁宇著:《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1997年5月版。22.[美]黄仁宇著:《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三联书店1992年2月版。23.[美]费正清著:《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9月版。24.[法]谢和耐著:《中国和基督教》,耿升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3月版。25.《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北京大学历史系著名学者刘俊文主编,共十册,其中第八册为中国古代法律专辑,中华书局1992年版。26.《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刘俊文主编,共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27.[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其中第122——144页为中国部分专论,上海书店1999年9月版。28.[德]夏瑞春著:《德国思想家论中国》,陈受政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版。29.胡伟希:《传统与人文》,中华书局1992年9月版。30.钱钟书主编、朱维铮执行主编:《中国近代学术名著》,共十册,三联书店1998年6月版。31.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82年版,1995年重印。第四小单元31.高潮、刘斌著:《中国法制古籍目录学》,1993年11月版。32.张伯元:《法律文献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版。33.洪丕谟:《中国古代法律名著提要》,1999年10月版。* 34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十卷本,法律出版社1999年元月版。其中先秦、战国秦汉、宋、明、清卷用力尤著,多有新说,识者不可不读。* 35梁治平著:《寻求自然秩序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 36 《瞿同祖法学论著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 37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中、下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版。此书虽谓“政治思想史”,实则与古代法律密切相关,尤其于法家用力甚工,读者当识焉。38.张国华、饶鑫贤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出版。39.张中秋著:《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修订本。* 40 马小红著:《礼与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4月版。* 41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1997年4月版。42.贺卫方编:《中国法律教育之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43.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44.高道蕴、高鸿钧、贺卫方编:《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 45[日]滋贺秀三等著:《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王亚新、梁治平编,王亚新、范愉、陈少峰译,法律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46 黄宗智著:《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清代的表达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47.史彤彪:《中国法律文化对西方的影响》,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版。* 48 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版。作者为民国时期才子。49.[美]D·布迪、C·莫里斯著:《中华帝国的法律》,朱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版。50.《梁启超法学文集》,范忠信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51.郑秦著:《清代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52.韩延龙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通史》,上、下二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53.《求索集——张晋藩先生与中国法制史学四十年》,陈景良、张中秋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版。54.谢振民:《中国民国立法史》,上、下二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55 梁治平著:《法意与人情》,海天出版社1992年12月版。56.[日]堀毅:《秦汉法制史论考》,法律出版社1988年8月版。57.程树德著:《九朝律考》,中华书局1963年5月版。58.[美]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59.季卫东著:《法治秩序的建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版。60.苏力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0月版。61.沈宗灵著:《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6月版。62.[法]勒内·达维德著:《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63.[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1988年3月版。64.[日]谷口平安:《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版。65.江平主编、贺卫方等人策划:《外国法律文库》,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分期出版(法史专业学生者不能全部阅读,可择其法史部分阅读)。66.季卫东主编、张志铭、贺卫方副主编:《当代法学名著译丛》(现出9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分期出版。67.梁治平、贺卫方主编:《宪政译丛》,三联书店分期出版,共10本。68.陈瑞华著:《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版。69.陈瑞华著:《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70.刘美春、毕玉谦、郑旭著:《诉讼证据规则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版。71.宋冰编:《读本:美国与德国的司法制度及司法程序》。72.陈景良等著:《当代中国法律思想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73.范忠信等著:《情理法与中国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探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74.梁治平著:《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75.范忠信著:《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76.范忠信著:《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三,潜研潜者,用心著力之专也;研者,究其原委、探赜索隐也。史学家邓广铭先生曾谓:“聪明者,多独断之学;潜研者,尚考索之功。”此二途径因人天赋、兴趣、学术背景有异而各有侧重,然二者均须以史料为根基。否则,为学乃游谈无根,向为古人所诟病。治史者当于原始资料处用力,学生若不记此,则毕业之际所获无多,识者鉴之。1.《历代刑法志》,群众出版社1988年8月版。2.《中国历代刑法志注释》,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3.《尚书》。此书较为难读,初学者须借助工具书,或找一有注译的版本来读。如贵州人民出版社的《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其中有江灏、钱崇开译注的《今古文尚书全译》,可备一读。“吕刑”部分尤为重要。4.蒋伯潜、蒋祖怡:《经与经学》,本书为民国时期大学文史专业必备书目,《古典文史基本知识丛书》之一种。另外还包括《诸子与理学》、《诗》等,皆由上海书店1997年依旧版重新印出。5.《礼记》。此书为三礼之一种,现有各种版本问世,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礼记》影印本。该影印本依据清武英殿本印出。初学者易读注释本,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五经全译》,其中即有《礼经》,又称《小戴礼记》。7.钱玄著:《三礼通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丛书之一种,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8.《诸子集成》,现通告的有中华书局版和上海书店影印本两种。读者可择其一。另外,中国大陆专门负责古籍整理的中华书局有诸子的各种点校本面世,较权威者如杨伯俊《论语译注》、《孟子译注》等。9.《晋书·刑法志注释》,陆心国注译,群众出版社1989年版。10.《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云梦秦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11月版。11.[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12月版,王永兴、刘俊文等点校,共5本,其中的《官制》、《食货》、《礼》、《刑制》尤为重要。12.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版影印本,上、下两册。此书只有影印本,阅读颇为不易,重点阅读其中的《经籍志》与《刑法志》。读时须备有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5年修订出版;张旭光撰著:《文史工具书评介》,齐鲁书社1986年版。13.郑樵:《通志》,中华书局影印本。14.《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15.[宋]窦仪:《宋刑统》,吴翊如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16.薛梅卿:《宋刑统研究》,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17.[宋]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仅有残卷影印本。18.[清]薛允升著,怀效峰等点校:《唐明律合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19.《元典章》,线装书共4函,北京中国书店依沈刻本印出。20.《通制条格》,黄时鉴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21.黄时鉴辑点:《元代法律资料辑存》,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23.怀效峰点校:《大明律》,法律出版社1999年出版。24.《中华律令集成·清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5.[明]雷梦麟:《读律琐言》,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26.[清]沈之奇著,怀效峰点校:《大清律例集注》,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27.《清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92年4版。28.《历代名臣奏议》,上海古籍出版社据邓广铭所藏影印本出版,共5册。重点有《法令》、《慎刑》两部分。29.陈智超点校:《名公书判清明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30.《大清法规大全》。近代及专题研究之书目须单独开列,其它史籍资料未一一开列。

《中国通史古代史 》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链接: 提取码:vn5b《中国通史之古代史》类型: 纪录片、历史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语言: 汉语普通话集数: 180片长: 19分钟12位著名历史学家、20余位历史学博士、120位多领域专家学者、影视编导与多媒体技术研发人员历时三年的经典巨献。 一部通史,通古今通天下,知兴知衰知未来,从史前史到21世纪。 这是关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与发展跨越了五千年的真实记录; 这是一场今人与古人关于国家、社会民族以及个人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一切经验与教训的灵魂对话。 延绵不绝、波澜壮阔的五千年历史传承,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力、精神气质与生命底蕴,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也由此创造了独特的中国历史。中国的历史,既记载着我们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优良传统,也记载着我们所经历的刻骨铭心的磨难和感天动地的奋斗;既记载着我们曾经创造的彪柄史册的伟业,也记载着我们所经历的世所罕见的困难与风险;它也正昭示着我们的未来。 历史不仅仅是一面镜子,它更是一部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因此在学校认真开展历史学习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国家教育部、团中央也多次提出了在中小学中重视历史学习和青少年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 超大型影视版多媒体资源库《中国通史》是以现代科技手段制作的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大型影视版多媒体巨作,由大型历史记录片《中国通史》和《中国通史》多媒体图文专题资源库两大部分内容组成。共有120盘DVD-ROM,其中,历史纪录片《中国通史》(100盘DVD-ROM),即视频库,可在DVD机或电脑光驱上直接播放观看;另一部分为《中国通史》多媒体图文专题资源库(20盘DVD-ROM),插入电脑光驱中即可浏览观看。 本套资源库由国内两百余位史学家、学者、影视编导、多媒体技术研发人员历时三年制作完成,是迄今为止中国第一部同类题材的影视和图文版多媒体历史资源库,拥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教学价值和珍藏价值。 本套资源库以历史教学大纲为依据,涵盖了历史教学的所有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展示了中华文明五千年来的辉煌成就,再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历史传统,更突出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辱、争取独立自主、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是一部学校必备的图书馆馆藏和进行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启蒙教育的优秀多媒体资料库。 一部可以看得见的五千年历史: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国通史》共分348集,时长为105小时。该片以历史年代为序,以史诗般的宏大叙事手法,通过大量的实景拍摄、历史情景复原拍摄以及利用近现代历史影视资料等手段,生动、真观、完整地再现了从史前到二十一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几乎记录了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全部重大事件,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法律、科学、文化、人物、社会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等各个方面。该片以具体的历史事实为“点”,以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为“线”,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获得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刻的思想启迪。 一部可以读得懂的五千年历史:《中国通史》多媒体图文专题资源库部分分为20个大型专题,由文字和图片两部分内容组成。文字部分以专题形式记述了从原始社会至今的所有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科技文化、典章制度、文献资料、文物遗址、典故传说以及传统文化等相关内容,文字量为350余万字;图片部分则收录了近万幅珍贵的历史人物、历史地图、文物古迹等高清图片。每一专题资源均以独立多媒体网页形式呈现,便于资料查找和学习使用,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一、文明起源 人类起源——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曙光初现——氏族公社时代 二、中华曙光 人文初祖——炎黄二帝与华夏族的兴起 天下为公——尧舜禹与禅让制 三、最早的王朝 夏“家天下”——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的建立 殷商兴亡——中国第一个有文字可考的王朝 封邦建国——西周王朝的鼎盛时代 礼崩乐坏——西周王朝走向衰败 四、谜一样的文化 神秘甲骨——中国现存较早的汉文字系统 青铜文明——中华文明社会的起始 五、春秋争霸 五霸迭兴(上)——齐桓公与晋文公 五霸迭兴(下)——宋秦楚霸主纷争 吴越争霸——崛起的南方之国 六、战国七雄 七雄并立——群雄割据的争霸时代 富国强兵——诸侯走向变法图强之路 合纵连横——秦帝国统一的前奏 七、大变革时代 生产变革——先秦时期的经济发展 旷世壮举——水利史上的奇迹都江堰 国之重镇——先秦时期城市的兴起 八、智慧的迸发 千古风骚——《诗经》与《楚辞》 钟鼓之乐——曾侯乙编钟与古乐 科技初曙——先秦时期的科技发展 九、百家争鸣(上) 万世师表——孔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儒家流变——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道法自然——老庄与道家思想的形成 十、百家争鸣(下) 尘世苦修——墨子与墨家思想的形成 千古帝师——韩非子与法家思想的形成 文韬武略——孙子与兵家思想的形成 理性光辉——诸子百家与思想的交锋 十一、大秦帝国 千古一帝——秦扫六国的统一战争 天下一统——秦帝国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揭竿而起——秦末陈胜吴广起义 十二、秦朝奇迹 地球奇观——秦代万里长城的修建 地下王国——空前绝后的秦始皇陵 深度埋伏——世界第八大奇迹秦陵兵马俑 十三、大汉一统 楚河汉界——逐鹿中原的楚汉相争 无为而治——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繁华初现——西汉初期的文景之治 十四、汉武雄风 开疆拓土——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经世济民——汉武帝的治国方略 十五、西汉的衰亡 帝国危机——西汉中后期的腐朽统治 短命王朝——毁誉参半的王莽改制 十六、汉室复兴 光武中兴——东汉王朝的建立 守成年代——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的专权 汉末乱世——东汉帝国的覆灭 十七、两汉的民族与外交关系 昭君出塞——汉朝与匈奴的和亲 张骞西行——汉王朝西域开疆拓土 丝绸之路——融通中外的千年古道 十八、辉煌的汉代科技 告别简牍——造纸术的发明 悬壶济世——中医学的发展 窥天测地——地动仪与《九章算术》 十九、思想的勃兴 道教兴起——道教的孕育与产生 佛教东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文化一统——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二十、两汉文化成就 史家绝唱——《史记》与《汉书》 汉家华章——两汉的文学艺术成就 二十一、天下三分 官渡之战——中国北方的统一 惊涛拍岸——三分天下的赤壁之战 三足鼎立——魏蜀吴三国的建立 二十二、两晋春秋 分久必合——西晋的短暂统一 八王之乱——西晋的皇室内乱 百年风云——偏安一隅的东晋 二十三、乱世争锋 金革之世——十六国春秋 南朝更迭——宋齐梁陈的统治 二十四、动荡与融合 草原之鹰——北魏的迅猛崛起 全盘汉化——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朝分立——北魏王朝的土崩瓦解 政教相争——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 二十五、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瑰丽多姿——文学艺术的繁荣 文以载道——史地之学的兴盛 格物致用——自然科学的发展 二十六、从未停止的思考 魏晋风度——玄学与竹林七贤 梵音袅袅——佛教的传播与兴盛 神秘玄妙——道教的传播与兴盛 二十七、繁盛一时的隋王朝 南北一统——隋王朝的建立 开皇之治——隋王朝的短暂兴盛 琼花之殇——隋王朝的终结 贯通南北——泽被后世的隋朝大运河 二十八、 唐帝国的统治 旭日始旦——唐王朝的建立 贞观之治——封建王朝的太平盛世 无字丰碑——一代女皇武则天 二十九、盛唐气象(上) 开元盛世——封建王朝的鼎盛时代 繁华似锦——充满生机的唐朝经济 科技之光——创新不断的唐朝科技 三十、盛唐气象(中) 上善若水——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上) 厚德载物——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下) 万国来朝——唐朝时期的对外关系 三十一、盛唐气象(下) 大唐诗篇——光耀千古的唐代诗坛 唐代传奇——文言小说的里程碑 翰墨书香——灿烂夺目的书画艺术 盛世之姿——气势恢弘的唐代乐舞与壁画 三十二、繁华尽逝的落寞 大唐惊变——贻害无穷的安史之乱 中兴之志——唐朝重建国家权威的努力 危机四伏——动荡的唐朝中后期统治与衰落 三十三、混乱与重生 无尽烽火——大割据时代的五代十国 朔漠枭雄——扶摇而起的契丹 三十四、说不尽的两宋政治 颠覆风云——北宋建国与皇权强化 文人当政——北宋中后期的变法与党争 江山寥落——走向覆灭的南宋王朝 三十五、民族政权并立的年代(上) 干戈玉帛——势均力敌的宋辽之战 千古传奇——西夏的兴亡之谜 三十六、民族政权并立的年代(下) 马上雄鹰——北方女真族的崛起 南北对峙——南宋与金旷日持久的争战 三十七、气象万千的两宋风貌 锦绣江南——蓬勃发展的南方经济 坊墙倒塌——繁荣昌盛的两宋商业 万千气象——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三十八、空前繁荣的科技文化 中国骄傲——走向世界的三大发明 史学巅峰——繁荣发展的唐宋史学 名流千古——成就斐然的唐宋八大家 三十九、入主中原的大漠之风 一代天骄——蒙古帝国的扩张 疆域空前——元朝的统一战争 帝国之治——元朝的统治制度 四十、马可波罗的梦想之都 帝国胸襟——开放繁荣的元帝国 四海一家——元朝民族融合的加强 黄金遍地——生机勃勃的元代经济 四十一、流光溢彩的宋元文学艺术 婉约豪放——吟不尽的宋词风流 曲尽其妙——元代戏曲艺术的兴盛 墨彩纷呈——宋元时期书画艺术的发展 四十二、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帝国悲歌——元帝国的衰落与终结 乾纲独断——明朝君主集权的加强 靖难之役——骨肉相残的明王室内乱 四十三、强盛一时的大明王朝 百年基业——大明王朝的雄厚国力 云帆高张——郑和七下西洋 绥靖安抚——明王朝对边疆各民族的政策 商行天下——中国商帮的兴衰 四十四、危机四伏的海防 誓平倭寇——明朝沿海抗倭战争 强盗西来——西方早期的殖民侵略 四十五、大明势渐 京师告急——土木之变与北京保卫战 人亡政息——力挽狂澜的张居正改革 祸起萧墙——扑朔迷离的明宫三大案 生死博弈——宦官专权与东林悲歌 四十六、明末悲歌 自毁长城——明末军事力量的削弱 闯王举兵——大明王朝的终结 落日余晖——苟延残喘的南明小朝廷 四十七、辉煌灿烂的思想文化 恢弘帝都——明清北京城的兴建 中西合璧——明朝科技的发展与西学东渐 格物致知——复兴儒家的宋明理学 经世致用——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四十八、雅俗共赏的明代文艺 名著千秋——白话小说的兴起 世态万千——市井文学的繁盛 姹紫嫣红——明代戏曲的光华 文人雅意——书画艺术的流变 四十九、驰骋关外的民族 关外之鹰——女真族的再次崛起 手握天宪——努尔哈赤的丰功伟业 叱咤关外——皇太极建立清帝国 五十、最后的抗争 波澜未平——此起彼伏的抗清斗争 驱逐外夷——郑成功收复台湾 五十一、清帝国的雄心(上) 鸿均之世——康熙帝平定三藩 海晏河清——清王朝统一台湾 抵御外辱——东北边疆抗击沙俄 五十二、清帝国的雄心(下) 四海承风——平定噶尔丹叛乱与土尔扈特回归 金瓯无缺——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与清朝的对外战争 政教合一——西藏的达赖与班禅 五十三、封建社会的残阳 一人天下——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末日余晖——回光返照的康乾盛世 盛世隐忧——清王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 五十四、繁荣的清代文化 天人合一——美轮美奂的古典园林 鸿篇巨制——浩大的清代文化工程 千古绝唱——中国古典文学的顶峰《红楼梦》 流派纷呈——针砭时弊的清代文学 妙笔丹青——领异标新的清代书画艺术 国粹大戏——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五十五、鸦片战争(上) 文明碰撞——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西方 民族尊严——林则徐虎门销烟 帝国之殇——鸦片战争始末 五十六、鸦片战争(下) 走向深渊——第二次鸦片战争始末 垂帘听政——慈禧太后的权力之路 五十七、太平天国的梦想 揭竿而起——太平天国的建立 天国悲歌——太平天国的覆灭 五十八、清末战患 抬棺西征——左宗棠收复新疆 不败而败——中法战争始末 盛衰易势——甲午战争始末 帝国浩劫——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五十九、探索中觉醒 放眼向洋——新思潮的萌发 洋务运动—— 清末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 艰难探索——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走向启蒙——早期维新思想的兴起 百日维新——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 六十、日落紫禁城 崩溃前夜——清王朝最后的挣扎 大清晚钟——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终结 六十一 革命初兴——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铁血共和——辛亥革命的胜利 捍卫共和——资产阶级的反袁斗争 “护国”、“护法”——反对帝制复辟和北洋军阀统治 六十二 重铸国魂——新文化运动 旭日东升——五四运动 新思潮澎湃——百家竞起、异说争鸣 开天辟地——中共一大 六十三 祸乱神州——北洋军阀混战 革命昙花——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 铁拳波澜——早期工人运动 手足盟缘——国共第一次合作 黄埔军魂——黄埔建军与广东革命政府 六十四 反帝风暴——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 热血悲歌——北伐战争 前赴后继——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血色阴谋——“四·一二”政变 六十五 军旗升起——中共领导的武装起义 建军之本——从三湾改编到古田会议 星火燎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城头变换大王旗——“二次北伐”与北洋政府的倒台 六十六 国之耻,国之殇——“九·一八”事变纪实 民族怒涛——抗日民主浪潮的兴起 露营之歌——记东北抗日联军 六十七 别开生面——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苏区战云——红军反“围剿”作战 铁流万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实录(上) 铁流万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实录(下) 弥天烽火举红旗——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六十八 危机加深——华北事变 民族巨浪——“一二·九”运动 双十二的枪声——西安事变 六十九 卢沟烽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挺进前线——第二次国共合作开成 砥柱中流——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七十 淞沪战云——血战大上海 太原喋血——华北大角逐 徐州搏杀——台儿庄大捷 鏖战长江——武汉保卫战 七十一 屠城血证——南京大屠杀 民族的耻辱——汪精卫叛国投敌 魂系滇缅——中国远征军入缅参战记 盟军的支援——驼峰天道与飞虎队 七十二 华北惊雷——百团大战 决战黄桥——粉碎第一次反共高潮 同室操戈——记“皖南事变” 延安之光——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蓬勃发展 亘古奇观——敌后军民的艰苦抗战 冲锋号角——抗日文化深入人心 七十三 最后疯狂——豫湘桂战役 光辉灯塔——中共“七大”胜利召开 民族丰碑——抗战胜利 正义之审——战争狂人的末日 七十四 战和风云——从重庆谈判到政治协商会议 梅园之春——南京谈判 关外喋血——争取东北 团结的力量——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 七十五 烽烟突起——粉碎国民党军全面进攻 南征北战——粉碎国民党军重点进攻 第二条战线——国统区人民的反蒋斗争 战略转折——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翻身的喜悦——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 向着光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 七十六 决战序曲——解放济南 东北捷报——辽沈战役 战史奇观——淮海战役 胜利曙光——平津战役 七十七 霞映东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天翻地覆——国民党政府的覆灭 将革命进行到底——人民**向全国进军 辉煌奠基——新中国成立的筹备 天安门的礼炮——开国大典纪实 七十八 走进都市——解放初期接管城市 苏醒的土地——土改的暴风骤雨 山河一片红——祖国大陆解放和剿匪、镇反斗争 “一边倒”——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开端 鲜血凝成的友谊——抗美援朝纪实 反腐风暴——“三反”“五反”运动 七十九 工业化之路——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热潮 神圣的权利——第一届全国人大纪实 强军号角——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 和平共处——新中国国际威望提高 八十 联合起来——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公私合营——对手工业和私营业主的社会主义改造 百花齐放——科学文化的春天 社会主义建设初探——中共“八大” 八十一 整风与反右——50年代后期的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 超英赶美——“大跃进”运动始末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两岸对峙——50年代的海峡两岸关系 摆脱困境——60年代前期的全面调整 八十二 雪域新生——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 从同盟到对抗——中苏论战始末 广交朋友——新中共第二次建交高潮 八十三 工业战线的旗帜——学大庆运动 农业战线的典型——学大寨运动 发扬“钉子精神”——学雷锋活动 东方巨响——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八十四 山雨欲来——60年代初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 “文革”前奏——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风云突变——从批判《海瑞罢官》到批判彭、罗、陆、杨 风云骤至——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神州浩劫——红卫兵的“造反”运动 八十五 “一月风暴”——全面夺权与全国动乱升级 雪压青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二月抗争” 大树参天——“文化大革命”中的周恩来 千古奇冤——刘少奇冤案始末 历史的扭曲——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庐山风云——九届二中全会 八十六 折戟沉沙——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转机初现——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和邓小平复出 “组阁”风波——与四人帮的初步斗争 新的曙光——邓小平1975年整顿 青春无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八十七 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尼克松访华前后 黑云压城——“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扬眉剑出鞘——1976年天安门事件 人定胜天——1976年唐山抗震救灾 十月的胜利——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八十八 日穿云雾——记邓小平复出 科教的春天——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前后 思想解放——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实录 八十九 希望的田野——农村改革纪实 春天的故事——对外开放实录 外交新篇章——记邓小平访美 九十 威严的国徽——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 金戈铁马——华北军事大演习 “零”的突破——中国向体育事业强国迈进 小平您好——1984年国庆阅兵和新时期军队建设 九十一 闯关奋进——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 科教兴国——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危急时刻——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和1991年南方抗洪 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中苏关系正常化纪实 九十二 继往开来——中央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 南国春潮——邓小平南巡纪实 走向市场——中共“十四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高峡出平湖——三峡工程的论证和决策 九十三 科技强军——国防科技的发展 百年梦圆——香港回归纪实 走向缓和——新时期的海峡两岸关系 风景这边独好——中国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 九十四 高举旗帜向未来——邓小平逝世和中共召开十五大 飞越太平洋——中美两国元首互访纪实 精兵简政——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 抗洪壮歌——1998年抗洪救灾纪实 九十五 罪恶的挑衅——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事件 世纪大典——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纪实(上) 世纪大典——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纪实(下) 九十六 进军西部——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莲花绽放濠江畔——澳门回归祖国纪实 立党之本——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 九十七 同心绘蓝图——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坎坷“入世”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曲折历程 盛世启航——中共“十六大”召开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九十八 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纪实 飞天圆梦——“神五”、“神六”飞船成功发射 告别田赋——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 和谐发展——中共“十七大” 九十九 感动天地——5·12汶川大地震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 航天新突破——中国人首次太空漫步 甲子大典——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纪实(上) 甲子大典——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纪实(下) 一百 柳暗花明——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转折 世界盛典——上海成功举办世博会 巨龙腾飞——中国进入世界经济大国行列 一百零一 文明的起源(距今约170万年—约公元前2070年) 一百零二 夏、商、西周的兴亡(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一百零三 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变革(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一百零四 秦帝国的兴亡(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一百零五 大一统的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一百零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与融洽(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一百零七 繁荣与开放的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一百零八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公元907年—公元1276年) 一百零九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公元1206年—公元1386年) 一百一十 空前集权的大明王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一百一十一 清朝的兴起与衰落(公元1616年—公元1840年) 一百一十二 中国近代的开端与旧民族主义革命(公元1840年—公元1919年) 一百一十三 新民族主义革命(公元1919年—公元1949年) 一百一十四 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公元1949年—公元1978年) 一百一十五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元1978年—至今) 一百一十六 中国通史专题——中华民族 一百一十七 中国通史专题——国学思想 一百一十八 中国通史专题——传统道德 一百一十九 中国通史专题——宗法礼俗 一百二十 中国通史专题——古代制度与社会生活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杂志电子版下载网站

楼上的大法盲。七出知道是什么意思啊? 七出就是古代“七出三不去”制度的一部分,也就是丈夫可以凭借七种理由无条件的休妻。而三不去就是三种例外情况。 还杀人呢,开玩笑。 中国古代的法律很多,中华法系民刑不分。一个朝代定例只有几部,但是不成文的习惯法不少。所以很难搜集所有。 估计楼主也在百度上搜过了,楼主搜不到,我们一样也是搜不到的。建议你买书吧,到亚马逊去买书估计效果还好。 中华法系的法律实在太多了。就一个大清律例就有四版,怎么找啊。TO:楼下的TT_BB99 ,中国法制史是14门核心之一。咱都读过,楼主要的法条,恕我眼拙实在没看到多少。法律社的中法史都是一篇带过一个朝代的,只有每部法典的重要条文才会有所记载。绝对是没有通篇的。

古代法律太多了~最著名的有“十恶不赦”中的十恶~还有“七出之条”中的七出~其他的很现在的法律大相径庭~无非是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的。

链接: 密码: xe5h

论文编辑格式  一、作者名称写在篇名下面,用脚注注明作者身份,作者名称用五号字宋体加粗居中。  二、标题:  (一)标题一(篇名)样式:小三号+宋体+加粗+居中  副标题用小四号字,右对齐  姓名如果是两个字的,中间空两格  (二)标题二样式:四号+宋体+加粗+首行缩进2字符,标题二用“一、二、三……”表示。  (三)标题三样式:小四+宋体+加粗+首行缩进2字符,标题三用“(一)、(二)、(三)……”表示。  (四)标题三以下的标题:五号+宋体+首行缩进2字符,标题四用“ ”,标题五用“(1) (2) (3)”。  三、正文格式:五号+宋体+首行缩进2字符+单倍行距  四、论文摘要及关键词格式:  无缩进,名称统一为“摘要”和“关键词”,小四号+楷体+加粗,用【】括起来,摘要内容和关键词用五号+楷体+单倍行距  五、脚注及参考书目:  1.全文脚注用小五号字;  2.参考书目不写(除确与文章有关的书目外)  《法学研究》注释体例  (一)一般规定  1.采用脚注(法律史文章之古文献可采加括号之文内注)。  2.连续注码。  3.注码放标点符号后(对句中词语加注者除外)。  4.文中及页脚注码符号为六角型括号。引文资料作者为外国人者,其姓名前加方括号注明国籍。  5.作者注仅注明作者单位(不含院系)及职称或者职务。  6.一般的感谢语可酌情删去。如系项目成果,可保留项目名称。  7.非引用原文者,注释前加"参见"。  8.非引自原始出处的,注释前加"转引自"。  9.数个资料引自同一出处的,注释采用:"前引〔2〕,某某书,第×页。"  或者"前引〔2〕,某某文。"两个注释相邻的,可采"上引某某书(文)"。  10.引文出自同一资料相邻页者,只注明首页;相邻数页者,注为"第×页以下。"  11.出版日期仅标明年份。通常不要"第×版"、"修订版"等。  12.引文出自杂志的,不要"载"、"载于"字样。  13.原则上要求所引用的资料出自公开发表物。未公开发表的,采"××××年印行"。  14.原则上不可引用网上资料。  (二)注释例  1.著作类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页。  〔2〕周鲠生:《国际法》上册,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56页。  2.论文类  〔3〕王家福、刘海年、李步云:《论法制改革》,《法学研究》1989年第2期。  3.文集、教材类  〔4〕龚祥瑞:《比较宪法学的研究方法》,载《比较宪法研究文集》第1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佟柔主编:《民法》,法律出版社1980年版,第123页。  4.译作类  〔6〕〔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9页。  5.报纸类  〔7〕王启东:《法制与法治》,《法制日报》1989年3月2日。  6.古籍类  〔8〕《宋会要辑稿?食贷》卷三。  〔9〕[清〕沈家本:《沈寄簃先生遗书》甲编,第43卷。  7.辞书类  〔10〕《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932页。  8.港台著作  〔11〕戴炎辉:《中国法制史》,台湾三民书局1966年版,第45页。  〔12〕史尚宽:《民法总论》,台湾1988年版,第230页。  9.外文类  从该文种注释习惯。著作或者文章名使用斜体。尽可能避免中外文混用。

  • 索引序列
  •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杂志电子版下载地址
  •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杂志电子版下载
  •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杂志电子版下载官网
  •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杂志电子版官网下载
  •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杂志电子版下载网站
  • 返回顶部